汪广才
黄金元将军在他的《榜书概论》中给榜书有个定义:“单手执笔,在‘榜’或等同于榜的载体上书写的字幅在一尺以上的一比一的擘窠大字”。这个定义比较规范地阐述了榜书的基本特征。书法艺术在中国源远流长,而今之世愈趋兴旺盛行,但面临严峻挑战。在书法艺术中,榜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门类,在时代飞速发展、书写工具毛笔退出实用生活领域的情况下,研究榜书未来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古代榜书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
榜书作为一种书体,在中国流行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榜书从产生到盛行也走过了复杂的发展过程。
(一)、与汉字的发展演变相适应
汉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榜书是随着汉字的发展而发展的。早在秦朝官方认定的八种书体中已经有榜书。可见,榜书到了秦代已经是一种很成熟的字体门类。据《泰山》、《琅邪》、《峄山》、《会稽》刻石和文献记载,第一位书写榜书的书家是秦丞相李斯。而第一位运用榜书艺术装饰帝王宫殿的书家是汉丞相萧何。史载其题写“苍龙”、“白虎”二阙,用的就是榜书。又载,西汉建造的许多宫殿,题名者即是萧何。明费灜《大书长语》曰:“秦废古文,书存八体,其曰署书者,以大字题署宫殿匾额也。汉高帝未央宫前殿成,命萧何题额……此署书之始也。 千百年来,榜书从赞颂帝王功德、装饰皇室苑囿,发展到题写士人宅第、庙宇、关隘要塞、城楼、园林景观、名山大川,最后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商家则用以书写店招;书体也从单一使用篆书、真书,发展到使用行书、草书。可以说榜书是紧随汉字的演变而发展的。没有汉字的出现,也就没有榜书。历朝各代都有一些杰出的榜书代表人物。继李斯、萧何之后,汉魏时期,知名的榜书家有梁鹄、韦诞、卫凱等。唐朝的颜真卿、殷仲容、王知敬,宋朝的黄庭坚、米芾等,都是擅长榜书的行家。明清之后,随着建筑物的规模体积扩大,榜书更为繁荣,名家辈出。大凡楼台馆所,都需要题名,榜书自然就非常普及了。近代的舒同、孙中山,当代李铎的榜书都很著名,尤其是张平树堪称榜书书法大师,被誉为“榜书第一人”。虽然时代不同,社会条件也有很大差异,但作为一种书体的榜书还是被人们继承了下来。
(二)、与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相适应
纵观数千多年的中国书法史可以看出,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永久记忆的大部分书法家都是历朝各代的达官显贵或出将入相的当权者。从钟繇、张芝到王羲之,从赵孟頫到苏黄米蔡再到明清的文征明、傅山,基本上都是做官人,很少看到有普通老百姓在书法上有什么重要的贡献。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社会能够读书做官的都是有钱人,这些人通过科举等选拔制度当了官,它就必须为统治阶级服务。统治者需要什么,他们就得写什么,完全不是个人所能决定的。今天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古碑帖,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出自这些人之手,偶或有些看破红尘的出家人的作品,内容大多是为统治者歌功颂德,反映民间疾苦的为数很少。钟繇,汉末举孝廉,官至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草圣张芝,爷爷张享曾任过汉阳(今天水)太守。张芝的父亲张奂更是声名显赫,年少时就有志气,常说:大丈夫处世,应当为国立功边疆,后官至护匈奴中郎将,度辽将军、大司马等,屡立功勋。张芝的母亲是富家闺秀,淑慧贤良,张芝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长大成人。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西晋的名门望族。经父亲传授笔法论,少时师从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欧阳询祖父欧阳颁,曾为南梁直阁将军,父欧阳纥曾任南陈广州刺史和左卫将军等职。因举兵反陈失败被杀,并株连家族。欧阳询因年幼幸免于难,被父亲好友收养。欧阳询聪敏勤学,涉猎经史,博闻强记。隋朝时,欧阳询曾官至太常博士。因与李渊交好,在大唐盛世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
其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由此可见古代的书法家绝大多数都出身于贵族,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书法只是他们这些当权者为了实施有效统治驾驭被统治者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而已。
(三).与儒家思想的要求相适应
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向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反映在书法作品中,体现最多的就是孝悌、感恩、忠君、报国、爱民等等。否则将视为大逆不道。翻开一本本碑帖,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从隋唐宋到元明清很多碑帖额匾的内容,无不体现着儒家的思想。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古代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影响。对书法领域的榜书影响也是很大的,古人书法和榜书中的很多内容都充分地体现着这种思想。如,北京故宫中几个大殿的名字,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等榜书,就体现着保持社会的大和谐,就能使天下长治久安,保持住中和,天地就能够久安其位,万物就能够顺利生长的意思。西安的大慈恩寺,洛阳的报国寺等榜书则充分体现了感恩、报国等儒家传统思想。
(四).与当时的物质条件相适应
古时候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物质条件十分有限,书写工具也极其简陋。甲骨文的出现告诉人们,甲骨上可以刻字,毛笔最早产生于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发现最早毛笔的墓葬是河南省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和湖南省长沙左家公山楚墓。从中出土的毛笔与现在通用的毛笔相似,而笔杆细长,笔锋均为2.5厘米,略长于现代小楷毛笔的笔锋。其制作方法是将笔毛围在笔杆一端,以丝线束紧,长沙笔采用上好的兔箭毛,相当于后世的紫毫,钢锐而富于弹性,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形容:“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正是由于这种毛笔,所以我们看到楚国竹简上的字体笔画劲挺,落笔起笔锋芒毕露。长台关一号楚墓的毛笔装在一个文具匣里,中间还装有小铜锯、不铜凿、小铜刀。可以想象,这些铜器是对简牍进行细加工、并在编绳处刻三角形契口采用的工具。湖北省云梦睡虎地战国秦墓也出土了毛笔,但它与上述毛笔不同,笔毫是插入竿腔中的,与今天的制作方法相似。同时该墓还伴出了墨、砚等书写工具,它们与笔、简合起来可称为战国时期的“文房四宝”。与现代的文房四宝相比,仅仅是简和纸体现了古今差异,其余三种完全相同。在那样的条件下,先人们为了表达思想和感情,除了用简牍、盟书、帛书进行交流之外,还把汉字刻在石头上。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保存着许多重要的摩崖石刻,其中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八处,分布在山东、陕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和福建等,字体包括篆、隶、楷、草、行等,内容涉及范围很广,包括文学、人物生平、历史、医药和水利等方面的内容。典型的有:泰山摩崖石刻、武夷山摩崖石刻、子房山摩崖石刻、千佛寺摩崖石刻、怀柔摩崖石刻。经石峪摩崖刻经是位于泰山的一组石刻作品,《经石峪摩崖刻经》每个字有半米大,书法以隶书为骨架,又吸收了魏碑和篆书的艺术内涵,创造了中国书法史上绝无仅有的隶楷书法艺术。被誉为泰山石刻中的大字鼻祖、榜书之宗。正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先人们以孜孜不倦的精神,用石刻这种形式将前人书法和榜书的精髓留传了下来,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资料,也充分展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二、当今社会榜书遇到的严重挑战
当代科技的发展,在给人们的艺术创作带来莫大便利的同时,对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书法,特别是对榜书艺术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一).计算机的出现
计算机的出现已经完全改变了当代人们的生活。由于它的功能十分强大,很多过去人脑能做的事情现在计算机都能做,而且做得很好。熟悉计算机的人都知道,计算机有放大技术,各种字体的汉字都可以在计算机上打出来,还能放大到你所需要的程度,因为它制式正规很容易制作,所以很受人们的青睐。现在全国各大城市街道基本都不用写榜书大字来做门牌或广告牌了。再看一下现在满大街的大字牌匾,除了那些文化品位较高、老字号的大厦、商场、门店,有几块是用传统榜书书法写的招牌之外,原来很多使用榜书作招牌的地方,已经不使用了。其原因不是人们不喜欢榜书牌匾,而是今人的榜书水平确实太差,已经不能让人们感到自豪而作为招牌去挂了。但是西安火车站之“西安”那两个大字,却让人们不会忘记,每次去西安,看到这两个大字,我的心头都为之一振,自然而然地要用手指去比划一番,暗自惊叹这字写得真漂亮。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
(二).人才观念的变化
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是通过考试写字写文章来获取功名。你文章和字写得不好是不能做官的,不能做官就不能光宗耀祖。现在完全不一样了。考大学、谋取工作不管你字写得好不好啊,一个漂亮的个人简历计算机不用费什么功夫很快就可以完成。字写得差没什么关系,会操作使用计算机就行。所以现在对人才的定义和标准也与过去大不一样了。正是由于目前选人用人不重视这些,所以目前的学生不要说书法、榜书,就是钢笔字也少有写得非常漂亮的,谁还有心思和功夫去钻研书法和榜书呢!这是当代中国社会一个非常严重的弊端。五四运动,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成立中国共产党,实现农村包围城市,工农革命走上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尽而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但也把中国很多传统的东西丢掉了。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现在不学中文学洋文的现象也十分突出。导致国人不重视传统,甚至反传统,书法是中国独有的传统艺术,但被很多人遗忘了,束之高阁。可幸的是党的十八大,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到了战略高度,响亮地发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号召,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社会回归优良传统的时机到来了。
(三).社会认同感的下降
正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书法和榜书在社会上的认同感下降了。现在社会上虽然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爱好书法和榜书,但相比过去氛围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加之现在从事榜书写作的人鱼龙混杂,什么样的作品都有,而且受金钱等名利思想的影响,评判标准不一,专业和非专业的界限不清,甚至出现明明写得不好却能获得大奖的情况,让普通大众对时下的书法和榜书艺术爱莫能助,甚至非常反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老百姓对书法和榜书艺术的热爱。现在书法界有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这就是盲目的追求新、奇、怪,打着创新的旗号,抱着猎奇的心理,把字写得很怪,叫你不认识。问题是现在一些权威机构,大项赛事活动,对这些新奇怪的东西还能接受,甚至得到某些专家学者的认可。今年五月份在北京参加东方美诗书画大赛颁奖仪式的时候,我感觉原教育部副部长柳斌说得很好,书法实际上就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写书法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交流和观赏,首先得能让大家认识,其次才是写得漂亮,第三是符合法度要求。离开这些标准来评判可能就失去了书法的真正意义。现在社会上很多人不是不喜欢书法和榜书,而是看到目前的书法家们写的字不敢苟同,相反喜欢那些严守规矩、并不出名的人的字,所以只好取道用计算机来代替了。如果我们书法家写出来的字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不能作为招牌让人感到欣慰,那我们中国书法就永远没有更加美好的前景。
(四).毛笔逐渐退出实用领域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毛笔退出了实用生活领域。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硬笔的出现。这与古代人们以毛笔为主要书写工具的年代大不相同了。这个变化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对保留和坚持传统的国人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书法是中华民族使用汉字表情达意的独有的书写艺术。在当前形势下,能否让祖国的传统书法发扬光大下去,这是我们今人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毛笔虽然退出了实用领域,但我看到在时下中国很多地方,广大老百姓对书法的热爱不亚于过去。在西部甘肃省通渭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全县书画事业和书画产业的发展。全县现有画廊和装裱店212家,其中城区116家,年书画作品交易额1000万元。从业售货员年收入在1.5万元左右。全县收藏书画作品达150万件,已成为中国西部地区书画作品的集散地。书画产业的兴趣带动了书画中介组织和装裱业、文房四宝经营、画框制作乃至报刊订阅、图书销售等多业发展的格局。目前,全县培养了20多位懂鉴赏、善经营、会管理、守诚信的书画经纪人和一大批依靠书画发家致富的经营能人,他们通过推介通渭地方名人、邀请全国著名书画家进行交流提成、参加书画拍卖会、任经纪人代理、组织“藏画于民”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书画作品的收集和销售,初步形成了创作、交流、装裱、销售为一体的市场化格局,辐射到陕西、宁夏等17个省、市,使书画作品走俏全国。不仅仅通渭是这样,庆阳地区的镇原、正宁、环县还有宁夏的石嘴山市,全国很多县市已经被批准为书法之乡、诗词之乡。说明在当代中国还有非常可观的书法人群,广大书法爱好者中间蕴藏着巨大的生机与活力,中国书法的魅力还没有完全挖掘出来,中国书法事业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三、今后榜书的发展
刚刚结束不久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举措。这是文化艺术领域一件大事,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搞好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更是中国书法领域大发展大繁荣的难得机遇。面对中国书法独有的传统优势,面对当前严峻地考验,今后榜书究竟如何发展?怎样发展?我认为当前应该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政府领导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建设
目前,党和国家改革的总体规划已经制定,全国各地情况各不相同,发展的基础也不尽一样,具体落实中也必然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各自的实际,拿出具体的规划和措施,不能空喊空转。首先,要搞好政策引导。各级宣传、文联和书协等部门,要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把本地区本部门关于加快发展书画产业建设的举措制定好、宣传好,让广大老百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其次,搞好规划。书法行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全国各地书法专业人员和爱好者数以千百万计,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以后,看重的就是精神文化生活。所以各地区有关部门,必须制定好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让普通百姓能够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受到鼓舞和鞭策。再次,打造平台。书画榜书事业要发展,既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更需要一定的平台作支撑。甘肃通渭县的做法实际上已经给全国起到了示范的作用。
(二).专业团体要发挥积极主导作用
中国书协要担当起引领全国各地书画产业发展的重任。各地书协和文联要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完善机制,正确指导,营造氛围,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吐鲁番地区书协今年的一些做法,我觉得就很有效果。他们充分发挥吐鲁番的地缘优势、文物优势和古文书优势,今年广泛开展了临帖、书展和书画交流活动。充分利用地区博物馆这个展览平台,把全国优秀的书画家请过来,既办展览,又搞培训。既为优秀书画家提供宣传场所,也让他们为本地的书画爱好者传经送宝。在吐鲁番葡萄节期间联合湖南书画家组织吐鲁番地区书画爱好者作品联合展出,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三).要大力培养过硬的师资队伍
中国书法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里面蕴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道理和法则。书法爱好者,仅有学习书法的热情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懂书法、有经验的老师来进行辅导和教学。榜书是书法的一个门类,因为它写的是大字,比一般小字难度要大得多,是书界公认的一种难于书写的书法艺术。康有为曾在《广艺舟双楫》中指出榜书书写的五难:其一,执笔不同;其二,运管不习;其三,立身聚变;其四,临仿难周;其五,笔毫难精。由于榜书书法之笔势、结体、布白、章法与一般书艺有别,写好榜书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书法家必须将自身的形神意高度结合协调起来,达到自由和谐之境,才能将自己的学识性情、生活情调,人格气质,文化品位,生活气息,学术涵养,通过用笔、结字、走势、布局等技巧体现出来,传达凝结于书法作品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贯全局的书法之美。榜书还因其字数较少,字体较大,多以碑刻、匾联、摩崖、题名等样式存在,与一般的书法艺术作品明显有别,给人的视觉审美冲击力往往很大。或体高逸气或厚重雄劲,能与环境互映互衬,相得益彰,显示出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庄雅凝重,美于观望。”(康有为)如果从审美意象的角度讲,榜书当属阳刚之美。这些深刻的道理没有老师的教导,初学者是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因此各地区和中国书协要加大师资的培养力度,现在懂榜书的老师非常缺,这个问题不解决,容易使人误入歧途。
(四).要从中小学生的教学培养抓起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书法艺术的接班人和传承者。如果祖国的传统艺术在他们这里断了线,仅仅活泼在中老年人手里,显然是不够的,也不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现在有一个现象就是书画艺术在中老年人这里非常热,在青少年和中学生中普及得不够,尽管国家已经把书法课纳入到教学大纲,规定了学习的内容、标准和要求,但有些地方因为种种原因落实得不够好,这是一个需要改进的问题。应该看到中老年人、退休干部学习书法是一件大好事,对于传承祖国的书法艺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和感染下一代作用不可小视。但不能因为这一方面热而忽视对青年学生书法艺术的熏陶和教育,相反应加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全面落实教学大纲的内容。要象对待数理化那样对待书法教学,严密组织教学和考核,要让我们的青年学生热爱书法,钻研书法,在书法艺术的海洋中自由地翱翔,为祖国培养更多更好地书法人才。
(五).要克服拜金主义的浮躁心理
当前,书法界有一种很不健康的心理。这就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事实上任何一门学问都有它自身的规律。种地有种地的常识,打仗有打仗的艺术。中国书法也是一样。来不得半点虚伪和应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首先要有正确地认识。毛泽东过去讲过,你要做什么事情都要知道那个事情的规律,了解它的性质、了解它的情况、这样才能做好。不了解你就要打败仗,这个事情它是关系到作战的成败、官兵的生死的问题。他还讲到,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自去尝一尝。学习书法,就必须了解中国书法的情况,掌握它的规律。否则是学不好的。其次,要克服三种现象,一是急于求成的思想。急于求成是学习书法的大忌。书法实际上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作为初学者来说,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笔的问题,二是纸的问题,三是人的问题。在这三个问题中人是最关键的问题。人的问题实际是要解决选帖、临帖和创作的问题。这个过程是个慢功夫,需要解决诸如结字、笔法、章法等一系列的问题。一般说这个过程没有三五年是不行的。所以学习书法不能希望一口吃个胖子。二是急功近利的思想。现在书法界普遍有一种浮躁的心理,急于出成绩,急于获奖,急于得到利益。这在很多中青年书法爱好者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有了这种思想,踏踏实实、刻苦钻研的劲头就会减弱,就会盲目乐观,自以为是,就会浅尝辄止,就永远不会得到书法的真谛。三是盲目猎奇的思想。学习书法重在继承,严在法度,贵在出新。一味地追求新、奇、怪是要不得的。因为你写书法的目的是要给人看的。必须先把汉字写准确,然后才是写漂亮,最后写得要有个性。三者的关系不能颠倒。如果一味地追求个性,而忽视了书法的准确性,写得再漂亮也是没用的。对于书写榜书的爱好者来说,由于大字本身难度就很大,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来练习,先把小字写好,然后慢慢扩大,久而久之,必定会有一个很大地提高。再次,要打造自己的书法品牌。作为中国书协和各地区的专业团体,一定要牢固树立书法品牌的思想。通过书家个人和书协的共同努力,在培养大批优秀书法人才的基础上,要着力打造本地区和全国的书法品牌。有了品牌就有了竞争力,就会在书法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甚至走出国门。广大老百姓就会自觉自愿地把我们的作品挂在家里,当作招牌,引以为荣。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书家多了,自然也会拉动当地的文化产业,形成良性循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汪广才,榜书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