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准确临摹:
在书法的临摹中不可能用相同的方法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要寻找切入点,要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去训练,经过不同的训练,才能解决不同的问题。另外要进行创作与临摹之间的过渡,合上字帖不等于会了创作。
1.准确临摹是训练观察力,只有看到,才能写出。
2.准确临摹对用笔的精细能力,在相当灵活的情况下才能临出来。
3.对法帖客观性的尊重。
4.训练能力的倾向性。从临摹入手,在创作上有一个意识、总体要求和指标。从临摹渐渐寻找创作的基点。
要学习古代经典法帖书写的原则。原来的经典是什么?书法是什么?法帖风格和类型要看到,否则谈不到创作。要完全深入的认识、把握法帖。
手的灵活性很重要。要学会手要做到想要的精细的东西。在准确临摹上有很大难度。写一个字要很长时间。
强调个性是有前提的。不能认为自己临不像就是讲究个性,在准确临摹中要完全临像、临准,不能要丝毫的偏差。对临摹的理解要知道是什么?训练目的是强调全方位能力和基本知识,在学院派书法训练中不强调因材施教。需要每个人全方位去做,而不是选择,基点庞大,技法多,能力强。书法专业学的是书法,而不是篆、隶……,是全面的。要全部学会、学好。只有这样才是书法,而不是书匠。
要想获取多方面的创作能力,必须从多角度的临摹程序中来。
凡事方法是最重要的,很有可能努力的结果是走向反方向。不这样训练,不可能突破书法的学习。
写字的准确率:
1、字形的理解。2、章法和墨色。3、方圆笔的应用。4、节奏感。
观察字帖的细微处。临习《孔侍中》,要学会帖中的放笔和张驰感。养成习惯,不能习惯的临个大概。学习古典的方法要学会。
二、分析临摹。
分析的临摹实际是头脑的训练。
昨天强调的是笔画怎么写,今天是为什么这样写。通过分析要把握、化解古代经典的技法。
法→理
分析临摹是对原理的捕捉和提炼。在整个分析当中,逐渐创立自己的创作意识。看到的字帖是书写的结果,而不是全过程,没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写。这些必须通过分析临摹解决掉。对法帖的认识不能是偶然的。偶然性否定了书法这么多年的经典原则和规定性。法帖书写中有非常明确的理性因素。经典性的作品对后世有一个影响、规律。选择这样的作品是帖法之源,具有模范性,是榜样,是后世的范本,是可检验的。从字形、章法、结构上去看,这些作品是非常完美的。
准确临摹是客观的。建立技法意识,把死的帖变成活的,了解作者的思维过程。
《初月帖》:
笔法上来看,原理层面的。笔法目的是塑造点画的质量。
笔路----笔法----点画——点画本身有笔意----笔触----笔势----笔力
整个笔法建立在“点”上。准确临摹上不能凭感觉。
笔法点,完成笔画需要复杂的书写过程,体现在点画的丰富性上。
行草书的技法是相对性的,没有固定的形状,是动态的不可定因素。更应强调原理方面。
行草书是在变化的基础上追求和谐统一。
千变万化的行草书归根到底是笔法点、笔意。(点画与点画的联系)
行草书的构成:
形式感---节奏单元段落、块面
一个节奏单元是完整的,两个节奏单元是转换的。
时间、秩序特征是节奏单元的整个过程。书法是不可逆的、不可悔改的。
起、承、转、合是过程中的组合关系。作品的合理性是检验书法家是否专业的标准。
合情、合理、合法。
当代书家的问题是是否合理性。
把握作品的合理性,在分析临摹中要理解合理。
行草书不能断章取义。
具体的一个字是在段落、环境中的。在另外一个环境中就不能这样写。主体意识下考虑点画、结构。
中锋不是笔杆很直,不是中笔杆。笔杆的调整是笔锋跟比画的对应。
“八面出锋”“山”字代表:提按只是很简单的技法。笔锋接触面对应笔触。运笔动作的立体感,要三维、纵深的准度。
一些作品的丰富性,在技法上是有备的,在运笔立体过程中体现出来,能塑造出高质量的点画。
笔意、中轴线、轮廓线是节奏关系。
在作品中一个字如何处理:
1、字法
2、上面一个字决定下面一个字渐变
3、横向字的照应对比
4、斜角的呼应
5、预设下面的字
6、斜向的预设呼应
草书的字型是有特征的,行和草是完全不同的。
一幅作品松散的原因不是字距散,而是意识问题。没有照顾到其他字。
中轴线的摆动是为了横向的开合,为了整体作品行与行之间的密切联系。
行的两侧轮廓:
1、字本身轮廓
2、空白的部分
在行书上空白有非常大的作用。
分析临摹要捕捉一些不可见的意识。半小时临摹《初月帖》
1、节奏单元划分,划出中轴线方向
2、每一行轮廓线
行草书首先是单元、段落关系,然后是字组关系,最后才是单个字
图示的效果预示一种关系,画完图示会感受到:笔意、中轴线、轮廓关系:
1、通临初月帖,以分析为前提,一两遍即可,是思维的训练。
2、运笔过程中以三维立体的笔锋、笔触与点画一一对应。
3、塑造点画和笔法点要求一一对应。
笔、墨、纸之间的相配、相克关系,把这三者作为敌对矛盾,互相克服。要线条的质感。
王羲之用熟宣,我们用生宣,怎么克服?
1、墨的水分含量大,摇摇墨
2、蘸墨时理毫,处理好笔锋。满蘸墨,然后用刮笔尖。是用笔,不是笔用你。
3、速度。临帖速度比原帖慢的多临摹与创作比例为:1:4或1:3
墨多时加快速度,墨少时相应放慢。减少、克服渗化。靠手把握笔、墨。
4、对整个书写的时间。
实际书写时间尽可能果断、肯定、加快。而前提是看原帖、分析原帖。
从分析到准确:
第一阶段:从形的阶段去把握
第二阶段:从原理阶段去把握,从法到理的提升。
行草不是一点一画的积累。
1、落笔前对全局的把握
2、从一个字能看到三四个字。
三、印象的临摹
通过学习对字帖的理解和提示的发挥。
笔画、间架结构、章法用笔、结字
不同的临摹目的性不同:
在印象临摹中是对原帖的生发。打破对原帖的唯一性,是创作的启发点,寻找创作的启发点。
在一本字帖上生发多种可能性。
一件草稿可以有多种写法,是创造力启发点,带有非常明确的创作性。
原帖的生发、笔意、印象的启发创作,不是把原帖改了,是受原帖的启发。用个人风格去改造原帖是非常危险的。对原帖的把握和提炼、转化,是有针对性的。
就训练的程序本身,印象是对原帖的夸张和强化。
不能强调大感觉,要有理性,意在笔先。
强调是多层生发、多层可能性,前提是对原帖的生发,对原帖的笔法点的强化。
对比的练习:
第一行:准确
第二行:印象(想干什么?然后下笔)
第三行:印象
自解要点:
1、印象临摹是对原帖有针对性的强化、夸张,是同类型、同性质的
2、印象临摹意在打破原帖的唯一性,转化为多重可能性,其中包括创作元素的启发点
3、每组印象临摹自身的关系是完整的、合理的
4、不能简化原帖的程度(更不能省略)
5、不是对原帖“纠错”不是个人习惯的“改写”
意识层面的东西更重要
要把老师传授的东西吸收,训练程序、经典技法、法帖笔法的吸收
多重渐进的印象临摹生发点举例
1、笔意、笔势的夸张强化
2、笔势、笔意的含蓄收敛
3、线条粗细基调的强化、转化
4、笔法点的运笔动作幅度、发力程度的夸张强化
5、线条质感的强化、转化(行笔速度、发力方式、工具材料媒介调整)
6、结构中轴、取势方向强化
7、主笔夸张的结构体式重组
8、节奏幅度的夸张、强化:
高低、主次、长短
强弱、呼应、对比
开合、单元段落、层次即:笔顺、线质的三维纵深起伏
墨色深度、浓度的先后纵深空间感
9、章法款式重组后的随机对应、调整、控制
调整其一,保存其他:
不是数量、时间问题,而是纵深的展开。印象临摹中的切入点的专业性,不是随意书写,强调理性在先。相对准确的技法点作为切入点的深入。
四、创作阶段要求:
每个字要过关,要有出处。体现出教学,体现出专业,体现出对经典作品的把握、对形式感的把握。同时要同所学的经典和临摹中的要求联系起来,杜绝自由体。
既出效果又要有经典的原则。
操作上的策略:
边训练边思考
要求每个字字法、点画,字字过关
边临摹边创作。
提取式的临摹,有选择的临摹,不能随便写。(书法纵横论坛)
运笔十三法 书法要诀(转贴)
书法,涂墨成点,引点成画,积画以成字,积字以成章。莫非都是由点画错综组织而来。故乡、学书应先习点画。习点画时,首先的问题是如何运笔?怎样使点画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有象有变化?怎样才能准确体现?这要从毛笔的运动上来分析。我们看一下:在实际行笔时,往往有两个方向的运动,一是横向,即笔锋就纸面后前后左右的运动,作用在涂墨成形;二为纵向,即笔锋与纸面垂直方向的高低运动,其作用在于渡墨与纸。在我们运笔时,纵横交错,同时运动,还要用心、眼、手,相互配合而成点画。这其中,会形成很多种笔锋的运动状态。综述如下:
(一)落笔:笔刚着纸,谓之“落”。是笔将动未动,运笔之始。
(二)顿笔:笔抵纸,力注毫端,水墨下注。其势如锥钉地,唯恐不深,但不可过重。重则点画肥滞。
(三)蹲笔:如顿但不重按。蹲时,墨下如蜻蜓点水。在着力与不着力之间。
(四)提笔:拔笔高起即提。顿笔、蹲笔之后,均需提笔。提则墨由毫入纸。其势如大鹏奋飞,离地初翔。但不可过高。过高则点画轻飘。
(五)过笔:提笔后直道而行。不曲不折 谓之过。或曰走笔。其势如箭离弦,贵于迅疾。
(六)挫笔:顿笔后略提笔,使笔锋略转动,微离顿处,谓之挫。多用于笔画转折、变换方向时。其势如错齿磨牙。需掌握分寸。过则脱节。不及则牵拘。
(七)折笔:笔锋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下先上,谓之折。折笔要藏头。其势如曲指成拳,自然圆劲。
(八)抢笔:笔锋不落纸,盘空作折势,谓之抢。其势如抽鞭作响。折笔实而抢笔虚;折笔重而抢笔轻。
(九)回笔:笔驻,挫而复返,谓之回笔。
(十)衄笔:笔锋去而逆返,谓之衄笔。其势如蜗牛入壳,缩而不折,与回笔不同。
(十一)转笔:笔锋回旋谓之转笔。折必先转,始能不露棱角。其势如循规作圆,斂而不放。
(十二)纵笔:笔锋且过且提,去而不返,谓之纵笔。其势如纵鸟出笼,凡点画止处,露锋不藏者,皆纵笔。
(十三)驻笔:不提不顿,不转不过,笔锋着纸,停以取势,谓之驻笔。势如驻马四顾。
书法 要 诀
学习书法并不难,难在笔法学不全。朋友若问学书法,执笔功用十居八。
未闻执笔之真传,钟王学尽徒茫然。一管分为上中下,真书小字靠下拢。
行书大字从中执,草书执上始能工。结字如何用笔难,执笔运腕最为先。
五指齐力捏笔管,似有小物手中嵌。指节外实成弓状,掌心空虚容蛋卵。
五指用力不动摇,灵动之处须捻转。抬肘便觉力下沉,平腕才能毫不偏。
纵横牵制靠松肩,晃动恰如荡秋千。运笔全靠腕出力,全臂用力注笔尖。
万毫发力平铺纸,莫把笔毫揉一团。书法用笔贵用锋,全部技巧在其间。
提按顿挫是笔锋,调锋铺毫靠腕动。逆入涩行与紧收,来往去回静动中。
智巧兼优善运笔,运笔之妙全在锋。提按结合行与止,笔心常在点画中。
迟急擒纵尽其妙,竖曲实虚见书功。静态书法皆方正,涩行笔笔用中锋。
动态书法中兼偏,枯湿浓淡八面锋。笔毫圆周分八面,形同米字垫下边。
假想笔毫用刀剪,断面触纸是圆圈。锋尖深藏不外露,仿佛秃笔手中掂。
笔落好似拍皮球,触纸起倒往又返。转折即同笔另起,换法莫把意切断。
用笔之要贵提按,提按得宜性情见。字形在纸法在手,笔意在心意乃潜。
分间布白巧安排,大胆落笔出自然。笔势因人因体异,千变万化不离宗。
形体姿态均有别,俯仰映带奇趣浓。平正险绝各有道,呼应照顾气贯通。
行间茂密直如弦,疏处走马密挡风。大小错落章法好,八面拱心向中宫。
日临日悟砚磨穿,纸过千张形乃见。临帖入帖要出帖,笔用万枝神渐现。
心手两忘高境界,勤练多悟始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