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建国:用甲骨文书法传承中华文化是我的责任
------ 甲骨文书法家苑建国访谈录
苑建国先生给甲骨文定位:甲骨文是中国文化之根,中华文明之魂,华夏国粹之首。
作词:《喜春来 甲骨文》 天天运笔出神韵,五色毫端印墨痕。仓颉造字刻诂林。甲骨文,华夏祖先魂。
《天净沙 书法》案伏书法涂鸦,砚池香驻谁家?入夜三更月下。掌灯空榻,古玩竹瑟温茶。-----苑建国
作者手记:“作为历史文明传承载体和见证,数千年来,中国文字始终以其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绵延不断的历史,印证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足迹,展现着中华民族的卓越智慧和伟大创新精神,对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后,这段对中国文字功绩结论性话语就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中。苑建国先生对甲骨文高度而又精确的评价和最爱之心,相信也一定会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中!
我的标签就是甲骨文书法
苑建国,中国甲骨文促进会会长、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在书法艺术中,苑建国喜欢篆书的古朴典雅,尤其追求甲骨文的自然优美和豪迈奔放,激情不衰,热情不减。既谨慎又大但,既严肃又洒脱。特别是他的“玩儿”艺术,不求功名,不问市侩,在乐趣中汲取艺术养分,品味艺术内涵。尤其在甲骨文书法领域已经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豪放大气,厚重沉稳。追求甲骨文在刀刻之前的原始拙美,他写的斗大的甲骨文榜书堪称一绝!
苑建国正在接受中国产业网记者采访
上述介绍与评价出自《中国艺术家》杂志。对苑建国的访谈,自然也就从榜书和甲骨文开始。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叙“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署书就是题在匾额上的文字,亦称榜书,俗称大字。
榜书狭义上的理解就是摩崖石刻、牌匾等,几千的书法艺术是如何传承下来的呢?我们的榜书起了关键的作用。例如,“中国书法名山”的泰山,历史石刻有1800余处,其中碑碣有八百多块。其中,秦刻石,张迁碑,经石峪石刻,纪泰山铭是最著名的四块。就书法流派来说,欧、颜、柳、赵各体应有尽有,而且不乏书法艺术大家的真迹。
再比如,宫阙王府、园林名胜、坛观寺庙、名门宅第、工商店铺的牌匾。这些牌匾大都是大师级的书法家或显贵名流所提。如,故宫的各个殿堂的牌匾,除了是具有历史意义外,都还具有非常珍贵的书法欣赏作用。再如,乾隆题写的“全聚德”;董寿平所书的“便宜坊”:清朝状元陆润痒、徐悲鸿、郭沫若、董寿平、启功所题写的“荣宝斋”;清代书法家谢松岱所题的“一得阁”等等都可作为书法的范本。
文字发展到甲骨文的时候已经相当丰富和成熟了,从形象的图画到抽象的文字,是人类思维的一个很大的飞跃。这些年通过研究甲骨文,我给甲骨文一个定位:“中国文化之根,中华文明之魂,华夏国粹之首”。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根和魂,大家都在找,说法各一。我理解的这根和魂就是甲骨文。之所以说,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因为我们有文字。假如没有文字,我们还在结绳记事的洪荒年代,中国历史还是空白。比如,一件出土文物,只要有铭文,才会弄清楚这件文物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的事实,这件文物的价值就会倍增。所以说,没有文字就没有历史、没有文明,也就没有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而目前对甲骨文这一国之瑰宝重视与普及的现状都不令人满意。比如说秦始皇陵兵马俑,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大力的宣传,国内外负有盛名。但是对于甲骨文,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宣传和推广的力度就显得逊色了很多。再如,甲骨文学的四大家: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之后,谁是甲骨文泰斗,鲜有人知晓。这说明社会对甲骨文研究和关注的力度在减小,而甲骨文正是我们文化、文明和国粹的根、魂、首。地位与现实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竟是如此的不协调。
中国产业报协会副秘书长胡英正在观摩苑建国书法创作
几千年的文化如何继承,如何让现代的社会,现代的人了解、喜欢、接受甲骨文?做为书法家,社会活动家,有责任、有义务,尽我的最大努力为甲骨学、甲骨文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自从有了这个信念后,无论参加何种书法活动或其他社会活动,我都会申明:我的标签是甲骨文书法!至今,这个标签我已经用了十几年了。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研究者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和章法。尤其是经过近代甲骨文研究的大家,“津门四大书法家”之一的孟广慧、著名学者罗振玉等的实践,更使甲骨文书法艺术得到了发扬光大。
当代写甲骨文书法比较好的,或者说有成就的甲骨文书法家不多。我理解其原因有三,第一,甲骨文本身是一门学问,需要一定的文化功底,没钻进去就不好懂。没有历史、考古、文字知识,只会写字,很容易误识误写。第二,甲骨文书法驾驭困难。一位甲骨文书法研究者曾指出,影响甲骨书法表现形式的因素包括:笔墨的枯湿浓淡、纸张的吸水与磨擦、运笔的轻重与缓急,书家的功力与学养等诸多方面。有成就的甲骨文书法家,一定是驾驭各种技巧的高手。第三,利益驱动,写甲骨文,经济效益不如别的书体。
我开始写甲骨文时也没几个人支持,但我坚持下来了。坚持下来是需要勇气的,一是前面说的,我认为我有责任和义务来弘扬甲骨文这一“根、魂、首”。二是得益于我喜欢收藏。比如说化石,都是几千万年,几亿年前的。跟越久远的事物对话,感觉时空距离就越小,这是一种享受。写字也是这样,就像是跟老祖宗一起去追根溯源,这种感觉就像寻宝,甲骨文就是我寻宝的结果。我写过小篆,小篆非常规矩,左右对称,间距一致,后来研究金文,甲骨文,我发现了甲骨文妙趣横生的意境。甲骨文蕴含着易经、哲学的理念,渗透着阴阳、八卦的精气,凸显着自然、万物的灵动。3000多年以来,甲骨文虽然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并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我几十年从军的经历和军人气质的养成。军人就有一种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勇于探索,敢于胜利的精神。
苑建国书法作品:丝罗春秋(4尺)
“苑建国先生在书法表现形式上,选择了书法领域中最古老的字体——甲骨文进行创作,这样抉择无疑是对自我的挑战,是勇探新路之举,我们对他的大胆探索、求新精神;他的一往情深、执着精神,是要高声喝彩和热情称赞的。” 著名书法家、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主席、中国书协第二届理事李力生对苑建国的甲骨文标签之举,做出了如此高度评价。
越是古的,美的,越是要创新
岁岁年年又七夕 今夜银河落细雨 天上情侣终相会 人间恩爱多珍惜
----苑建国自作诗《七夕》(6尺))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的文字,到了商代后期,甲骨文和金文共同存在,西周中期才把金文定为正书。苑建国先生大胆地把金文的铸造效果,榜书的冲击力运用在古老的甲骨文之中,打破了传统的柴禾棒式的甲骨文书法的老模式。这种使甲骨文、金文相结合书法,产生了互补作用,使古商文字真正具有了书法的艺术效果。给人以骨骼坚硬,筋脉强健,肌肤丰美、血气充盈的鲜活形象,成了充满生命力的有机体。充分体现了历史的沧桑感和神秘感,显示了帝王的恢宏气势和殷商文化的博大洒脱气度。苑建国用他的实践,诠释了书法就是创新的本质含义。-----书法理论评论家张建忠。
越是古的,美的,越是要创新。甲骨文书法艺术要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没有生命力,他就不会得到传承,就不是真正的美。真正的美,传统的美,必须要传承、要发展。具体到甲骨文,创新的前提就是不要刻意的模仿。
我认为,创新首先要表现在如何还原甲骨文那原始的、刀刻前的拙美。我们看到的甲骨文是先人以刀代笔刻到甲骨上的,本来就是先用笔沾朱砂写上去,然后再用刀刻。而今人写甲骨文书法是以笔代刀,不能一味的追求刀刻效果,毕竟刀锋和笔锋是不一样的。很多写甲骨文的书家,一味的模仿刀刻效果,写的纤细,生硬,过分追求刀刻的感觉。这种甲骨文书法从型上像甲骨文,但是没有书法的韵味,缺乏美感。我强调,甲骨文书法是以笔代刀,既要有刀的感觉,更要有运笔的韵味。我们写的是甲骨文的书体,而不是甲骨文的刀法,这是甲骨文书法的根本点。摹写的甲骨文,不是书法的甲骨文。我一直提倡写甲骨文,是要体现甲骨文原始的那种拙美。这就是创新。
书法理论评论家张建忠曾撰文评价了苑建国的这种创新:“这种创新对吗?回答是肯定的!前辈书法家讲篆书时强调,书中要包含多种意象方为书;谈隶时指出,要含有篆意;讲行草时提出,一字之中要含有多种笔意。正因为有了多种笔意的书法体,书法艺术的百花园才出现了万紫千红的动人景象。正是有了这种创新精神,才显示了书法艺术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刘炳森不就是把张迁、乙瑛、石门颂三帖,溶于一炉,锤炼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吗!现今的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先生,不也是独具匠心,把古代的汉简、隶书与现今的行草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成为中国书法创新的楷模吗!苑建国的创新,也正是沿着古代前贤,现代大家开辟的道路前进的。难道说他把甲骨文、钟鼎文有机地结为一体,不是一种进步吗!通览中国书法发展过程,从甲骨文、钟鼎文、鹄头文、古籀文、石鼓文、草虫篆、倒韮篆等五十几种文字,到秦始皇统一制定标准文字小篆,古文字的进步发展,哪一步不是创新的结果!再从今文字秦隶、八分、汉隶、汉正书、章草书、今行书、北朝石刻书法、唐楷书、宋行书,直至元明清到现今,中国书法哪一步不是在继承的同时,并大力创新而发展起来的。因此说,苑建国敢于冲破旧的樊篱,打破传统的模式,把甲骨文和钟鼎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新的书法形式去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无论成功与否,他都是一种大胆尝试和勇敢创新。”
苑建国书法作品:家门龙象(6尺)
创新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把甲骨文写大。甲骨文都是几公分几毫米的小字,我把它们写大了,成为了甲骨文榜书。以前说尺为榜,到今天可以按照公分说,没有具体的界定。超过大楷就可以称榜书。中国榜书首届大展的时候,标准是单字30公分,到第三届的时候,就把字体缩小了5公分,为25公分。德高望重的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原副主席刘艺就说过,“榜书书体很难写,字大,不好驾驭。从古代说起,写字都是席地而坐,写字的时候坐着写,盘腿写,跪着写,后来有了椅子,坐在椅子上写,再然后站起来写,眼界就看的比较宽,就像骑马驰骋一样,气势就不一样了。”
榜书字大难写,难在何处?从书写主体者说,难在胸襟上,难在气魄上,难在见识上,难在功底上。一个榜书家,要有豁达的胸襟,超凡的气魄,广博的见识,深厚的功底,这些内在修养,需要丰厚的文化底蕴作基础。虽然这个创新对我具有挑战性,但我是榜书研究会的秘书长,崇尚榜书,一是我的职责,再者榜书在传播甲骨文方面,取得的实际效果非常好。甲骨文本来就很少有人认得,再写的小,大多数的人都不会看。即使看,感觉也像是在看天书。甲骨文榜书就不一样了。用榜书写甲骨文,用行书做注。如,我写一甲骨文榜书“舞”字,会在一侧用行书注释:舞,甲骨文之舞,字象形,似一人手持饰物翩翩起舞。这样,这幅字就像一幅画,一幅有注解的画,让人一目了然。
苑建国书法作品:舞
“我们看到的榜书,有真草隶篆,却从未见过斗大的甲骨文榜书。然而,苑建国填补了这项空白!比如,2009年,他的两幅四尺“和乐”、“鼓舞”甲骨文榜书分别被悬挂在中央音乐学院和北京特殊教育学院的艺术殿堂上。2010年,他用甲骨文书写的六尺“光明普照”按一比一的尺寸被连云港普照寺刻成牌匾,悬挂在寺庙里。2011年4月,他的八尺甲骨文榜书“鼓”字,被广西东兰存世铜鼓博物馆收藏。他的甲骨文“传承印”三个字做成LOGO标志,被全国少儿“国戏杯”戏曲比赛使用。2012年2月,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第十一届门业国际展览”开幕式上写六尺“家门龙象”4个大字。2012年3月,他的丈二甲骨文书法“紫气东来”被“北京市最美丽乡村”古北口村四合院收藏。他在丈二纸上大笔写就的一个“和”字,令人震撼。这个用甲骨文书法书写的“和”字有望成为世界吉尼斯纪录。他,苑建国,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甲骨文榜书第一人”。业内同行同样对苑建国的这一创新给与了这样的高度评价。
“苑建国用甲骨文写成榜书,写的大气雄壮、磅礴奔放。欣赏苑建国的甲骨文书法,既有原始之形,又有传统之魂,还有创新之美,更有现代之韵,给人遐想,耐人寻味”。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会员李收恭撰文如此指出。
在娱乐和审美中了解甲骨文是我的价值取向
“欣赏苑建国甲骨文书法,不仅看到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还可以看到他诠释生命、自然的人生哲理,为人处事的坦荡心境。他是军人,自然就有非侠而勇,不怒自威的军人气质。其作其为谦和平正,接人待物以仁以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立于天地之间,使初次谋面的人都能认出他人生的履历。他送朋友“立身”甲骨文书法条幅,不忘用行书作释:“立身修德,光明做人”,信手拈来,给人以启迪。他写“舍得”二字,会注上:“能舍才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是也”的哲语。词语现代明快,一目了然,给人以警醒。他自己说,对待书法创作,应该既谨慎又大胆,既严肃又洒脱,不求功名,不问市侩。只顾玩儿的高兴、自在,在玩儿中寻意境、攀高峰,在快乐中汲取艺术养分、感受艺术品味。
他多次参加国内外书法交流活动,作品多次获奖并被收藏。他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进行义卖和捐赠。他每到一处,都要向人们宣讲甲骨文知识,把这一古老文化艺术赋予了新的生命。”-----《军事大辞典》主编熊武一
“苑建国的甲骨文书法,使得甲骨文变成了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故事。穿行在苑建国的书法作品中,那一个个甲骨文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在博物馆、在学校、在军营、在企业,在各个角落里跃动着,散发着时光穿越的魅力。体现了他要让受众在娱乐和审美中了解甲骨文的价值取向。”--中国产业报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产业传媒联盟秘书长胡英暖
苑建国正在向胡英暖(右)和本文作者张继进(左)解读作品
汉字造字有六原则: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使得每一个汉字都可以成为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从哪来,就从这个汉字的内涵,本义来分析,解析出一个造字故事。
解析汉字的本义,追根寻源应该从甲骨文入手。比如国家的国:繁体字是由“口”(城墙)“戈”(兵器)“口”(人口),在加一个“一”(土地)组成。有这样一种简单解释:以城墙为界,用军队、武器保卫人口和土地。其实,这个解释也是望字生义,真正符合国家的“国”字本义,还是要要看甲骨文。甲骨文里的“国”就是一个“戈”一个“口”,没有城墙也没有土地,就是用武器保卫人口。在古时,掠夺别的国家的人口,要的是老百姓归顺,而不是掠夺土地。人归顺了,领土不就随之归“国”了吗。
虎年的春节晚会上,主持人对着道具东北虎说,“王”字是如何造出来的呢?人们常说老虎占山为王,所以我们的祖先灵机一动,就以老虎头上的符号造出了“王”字。这样说“王”的产生是错误的,是误人子弟的。实际上,甲骨文的“王”字是一个斧头的象形,是权力的象征。
用甲骨文写榜书,字数不多,言简意赅,一般写完,我都会用行书加一个备注。深奥的艺术,通过深入浅出,普及了甲骨文知识,让大家在娱乐当中了解甲骨文,了解甲骨文书法,了解榜书。这也是我甲骨文书法的价值取向之一。每个甲骨文字,甚至每个汉字都有一个故事,解释起来妙趣横生。用这种方式普及甲骨文,传承传统文化,也是社会责任的体现。
苑建国书法作品:镜心 雪中游(寒风冽冽水迢迢,塞外茫茫白雪飘。借问店家何处有,老翁回首指南桥。雪字,似天上飘落羽毛即鹅毛大雪,地域中央立标志为中,小孩举旗玩耍为游。
所有文字都源于物形,实践也证明在娱乐和审美中了解甲骨文的确是一个有效的办法。我在学校给同学们做甲骨文书法演示和讲座,小学生听懂了。“奥,原来我们学的字,最早就是把身边的人和事画下来的符号呀。”可以推想这些孩子已经对中国的文字起源产生了兴趣;外国人认为学汉语写汉字是最难、最头疼的,我给外国友人做甲骨文书法表演,象形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这些外国人一会儿就懂了,哇,中国字就是画。同样可以推断,这些老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2011年,我写的甲骨文榜书配上释文,被带到韩国,送给了卢泰愚和卢武铉夫人,出乎意料的是卢泰愚一看就知道。2012年6月,朋友把我写的“友好交往”甲骨文榜书送给南非大使馆总领事,翻译把释文一念在场的外交官全明白了。
在我参与的一些活动中,也是通过甲骨文书法,传播文字与书法知识,引导、培育观众的审美意识,从而达到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是我推广甲骨文书法的初衷。”
2008年,北京湖广会馆暨戏曲博物馆为迎奥运,举办了几场“戏曲主题绘画展”,其中,为我主办了一场“戏曲甲骨文书法展”。戏曲起源于原始时期的歌舞,汉字起源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把这两种古老艺术形式结合起来,用甲骨文的象形、指事来表现生动、丰富的戏曲内容,新颖活泼,耐人回味。由于反响非常好,中国戏曲学院有邀请我举办了一次。“用‘甲骨文’书写戏曲文学剧本中的相关内容,通过书法作品介绍有关京剧方面的知识,件件作品要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还要力争达到书法艺术的水准,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苑建国(左一)正在向参观他书法展的嘉宾介绍作品
“京剧文学剧本中的文字是精炼、凝重、寓意精邃的,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以此为内容,用甲骨文字体来书写、展示,必将通过视觉形式,让观众细心体味台词之中意蕴,也将通过观赏对‘甲骨文’有进一步的了解,达到了一举两得效果。诚然,甲骨文、戏曲两种古老艺术形式,距离我们生活的时代,所熟悉的内容已经有相当大的距离,正因为如此,对京剧艺术家、甲骨文书法家艺术家来说普及与宣传更是责无旁贷的事。
甲骨文原本是在龟甲、牛肩胛骨上用尖刀镌刻的卜辞,其历史价值虽是连城难易,如果效仿甲骨文原迹书写必然显得线条单调、乏味。苑建国在创作时大胆创新,运用浓重的笔墨,加之粗细的变化,结构的疏密对比,款识位置的灵活而巧妙的安排,底色的多样变化加之装裱精良,使得满堂生辉,观者津津乐道。难题之二,‘甲骨文’是中国汉字初创时期的文字,留给后世的文字数量有限。因此给今人书写繁复的内容带来极大的不便和无奈,只能采取‘借用’之手段来弥补。‘借用’也并非随便‘借用’,而是必知其来龙去脉,有法可依,不可乱用。苑建国在书法创作上是花了很大功夫的,观者自有公允的评论。我首先强调和肯定的是他的勤奋好学精神;他的大胆探索、求新精神;他的一往情深、执着精神”。
著名书法家、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主席、中国书协第二届理事李力生参观了这个展览并给这个展览极高的评价。
苑建国在将帅临门 福佑万家——将军、部长现场书法表演现场
2011年,在一著名品牌汽车“琴棋书画”高端论坛上,我现场写的六尺“祥云集福”甲骨文榜书成为该品牌高端车的百年传承文化的符号,甲骨文书法艺术也随之被广大车主和该品牌的爱好者所接受。
2012年2月,在京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门业展览会开幕式上,我们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与中国产业报协会、国家林业局合作,举办了一次将帅临门?福佑万家------将军、部长现场书法表演,我在表演中,写了六尺的“家门龙象”甲骨文榜书。此次活动被这个世界级展会誉为文化的杰作。全国上百家媒体予以了报道。
2012年5月底,江苏奥神集团在连云港举行集团“廉政建设文化年启动仪式”,专门邀请我去举办“廉政建设甲骨文书法展”和甲骨文讲座。我把集团的文化理念、廉政口号以及名言警句,用甲骨文写出来,使人耳目一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广西国际铜鼓节,我给民间存世铜鼓收藏馆写了一个一米五的“鼓”字,甲骨文“鼓”字就是一个人手拿鼓槌敲鼓,鼓的上面有装饰,下面有鼓座。收藏馆里有几座两千年前的铜鼓,其形状和甲骨文的这个“鼓”字竟然一模一样。
我制作了一部《国粹之首.甲骨文》专题幻灯片,现在正在写一本《中小学甲骨文入门》课外读物。
好多人让我写行书,我说不写,我的标签就是甲骨文,我要让观众在娱乐和审美中了解甲骨文。对此我要要锲而不舍,坚定不移。我就要通过办展览,进学校,进军营,进企业,进社区,把甲骨文传承下去,在弘扬传统文化中做出我的贡献。
苑建国先生的书法是还原了甲骨文在历史文字中仅存的“骨骼”的历史本来面目和存在的历史使命。从生命原有质朴的拙美中提取了现代审美的元素,重塑了甲骨文诞生时的血肉之躯,触动了远古文化和艺术闪光的灵魂,从而使人观之不得不由衷的感悟出历史的厚重和岁月遗失的苍凉。他把甲骨文表现的神采飞扬,将甲骨文赋予了血肉和折射了原始的生命而情感高昂;他将现代人审美眼睛链接古人颤抖的契刻之手而大胆假设,将五千年流淌历史折叠起来,让现实与远古碰撞而求证一切”。中国著名美术评论家孙正隆的这段话,对苑建国的甲骨文情结,中华民族文化情结和他用甲骨文书法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做了非常中肯的评价。
大美甲骨文、大美苑建国!
(本文作者为中国产业网总编张继进.马静亦对此文有贡献)
人物简介:
苑建国男1953年出生,祖籍河北省易县。中国甲骨文促进会会长、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北京中外民间文化艺术交流促进会监事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名人榜高级顾问、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理事、世界杰出华人协会理事。
1972年12月参军。历任电影放映员、宣传干事、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师政治部副主任、总参兵种部副师职参谋,大校军衔。现已退休。
自幼喜欢书画。1971年高中毕业,被分配到县电影院工作,负责书写电影海报。1973年参军入伍后当放映员,书法、绘画、摄影特长派上了用场。七五年野营拉练、七六年唐山抗震救灾、平时部队大型集会等,到处是他大笔写就的标语口号。虽然大多是美术字,但毛笔字也是不可缺少的。在重庆、西安、天津多次参加书法、绘画培训班,为后来的艺术生涯打下了基础。
在部队担任领导职务期间,结识了许多全国著名书法家。八十年代就和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书体中喜欢篆书的古朴典雅,尤其追求甲骨文的自然拙美和豪迈奔放。每天临池不辍,激情不衰。人生座右铭是:乐观处世,笑看人生。对待书法的态度是:严谨用墨,大胆创新、快乐玩儿艺术。所以,在书法创作中,即谨慎又大胆,即严肃又洒脱。特别是“玩儿”艺术,不求功名,不问市侩。只顾玩儿的高兴、自在,在玩儿中寻意境、得快感、找高峰,在乐趣中汲取艺术养分、品味艺术内涵。在书法创作道路上,有着自己的目标,永无止境地攀登着。
甲骨文书法已经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豪放大气,厚重沉稳,追求甲骨文在刀刻之前的原始拙美。特别是他敢于求新,大胆创作,写的甲骨文榜书受到社会认可。
家和人美
多次参加全国各类书法活动、参与策划组织全国大型书画展览。书法作品多次在国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和韩国、日本等地展览。被中国多家单位和外国元首、政要人物收藏。曾在北京湖广会馆、中国戏曲学院举办“苑建国甲骨文戏曲主题展览”。出版《嘉墨颂梨园.甲骨文书法作品集》、《中华传世名家系列专集.苑建国》。中央电视台、央视旅游卫视、山东电视台、香港.中国旅游经济电视台为他免费拍摄专题片,全国多家报刊杂志做专题报道。
得福
典 双手捧册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临甲骨文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