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之通
榜书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一般意义上讲,它起于秦,兴于汉,中兴于晋唐,后世延绵不断而传承至今。在中华文化几千年一以贯之的发展过程中,榜书由于其宏大、厚重、庄严等特点,深受世人追崇,享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通常出于高人之手,悬于高贵之处,蕴于高深之含,可远仰而不能近观,又凭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其视觉之效,其感召之力,是一般案头书法无法比拟的。它与社会发展变迁戚戚相关,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
如今国家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国力大增,国势昌隆,经济大发展必然带来文化的大繁荣。中央关于弘扬中华文化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着全国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研究并发展榜书艺术,更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结合文化国情,发展榜书艺术,重振榜书雄风,这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当代书法家严肃的历史责任。信息化的高度发展,既给榜书带来挑战,也为榜书的新发展、新进步、提供了机遇。因此,我们在发展榜书艺术上,必须在继承和传承的基础上,比先人付出更大的努力。我们要冷静的分析榜书的现状,用改革创新的方法去拓宽榜书发展的思路,用实干求效的作风去开展榜书的多项工作,逐步将榜书艺术推向新的辉煌。追古抚今,榜书事业的新发展新进步,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可能的,我们要充满信心,满怀豪情的去面对现实,面向未来,迎接挑战,开拓前进,努力将榜书艺术推向新的境界。
一、历史昭示:榜书艺术始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可忽缺的动力。
任何文化艺术都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然就难以生存。反过来说,它们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榜书产生发展延续至今,历经几千年相传不息,其中的奥妙也就在这里。
我们首先分析一下榜书的功能,从中可以更好的看出榜书的作用与影响。归纳起来,榜书的功能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标识性功能。比如:对重大场所和建筑的冠名,字体庞大,让人在较远处即可看到和知道那是什么地方,是宫殿还是庙宇?是大会堂还是百货商场?是洗浴中心还是宾馆饭店?人们一看就明白。二是宣示性功能。比如:宣示统治者的政治主张,治世高人的格言,官方律令,重要思想、重要事项的宣传等,比如广告,标语牌、崖刻、碑等。改革开放后的一次大阅兵的游行仪式上,北大学生写出“小平你好”榜书横幅,字的书写不敢恭维,但在当时的影响是大的,它反映了人们的普遍心声,有力的推动了改革进程。三是典仪性功能。比如:民间的红白喜事,总是离不开榜书,丧事中常见的“奠”字,婚事常见的“喜”字,老人寿诞常见的“寿”字,武馆里常见的“武”字、“义”字,当然还有其他的榜书表现形式。再比如:大型集会和活动的会标、口号等内容,也常用榜书。四是装点性功能。比如:家居装潢,楼堂馆所等公共场所都常有榜书作品的装饰点缀,以烘托其效果,反应其主人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
榜书的以上功能有效的地推动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在先秦时期,秦始皇为了更好巩固统一的胜利果实,推动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在泰山等地搞了大量摩崖石刻,有的将字刻在石头上,有的直接将字刻在崖壁上,比较著名的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等,由于战乱和大自然销毁了,现在保存下来的只剩下泰山摩崖石刻的残迹了。秦始皇的摩崖石刻,是榜书的早期形态,这些遗迹,一方面是秦统一六国经验的高度总结,对历史是个交待,对后世是个宣传,对时人是个教育。另一方面,这本身也彰显了秦帝国的伟大与繁荣,它不光统一了疆土,也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更重要的是也统一了人们对中华一体的思想根基。除了石刻之外,当时在一些大型建筑上兴起了悬挂匾额的风尚,比如:皇宫、士大夫的府邸,一些重要的厅堂,或冠以建筑的名称,或宣示某些高深雅趣的名人格言。这些东西,一方面宣示宫殿府邸的威仪,宣示主人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宣传了自己统治的所谓合法性,或是宣传自己的人格高雅,卓尔不群。不论是石刻还是匾额,对于影响着人们思想,统一规范行为,促进社会稳定,增强统治者理政治世的号召力,组织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这一时期,也涌现了象李斯、师宜官这样的一些榜书大家,为秦兴起榜书之风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汉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文字的书写形式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和成熟,除了篆书之外,汉隶、楷书、行草书诸体更臻于完善,使人们用文字传达信息的方法更便捷,更多样,对推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其中,榜书艺术也随着有了更为全面的发展。从书体上讲,楷草隶篆行诸体皆有;从实际应用上讲,用途更加广泛和普及,有了更大的广度和深度,不光有崖刻,还有碑刻、匾额,更有商业的招牌,宅第的冠名,甚至连军队出征,在旗帜上也要写上主帅的姓或官衔称谓,让人很远就可以认得这是谁的部队,谁人为将,哪个是帅。这一阶段榜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字体增加了品种且相对稳定,内容和形式得到了扩展,实际使用的范围更加广泛,人们对榜书的认知程度有了极大的提升。象汉初宰相萧何用如橡之笔登高题写宫殿匾额的故事就日益成为社会习空惯见的现象了。
唐代是我国经济和国力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文化繁荣是一时期的重要标志。榜书艺术在这一时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首先是楷体字达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峰期,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水平达到了源于前人,高于前人的程度,以至于至今难有比肩者。张旭、怀素的草书体,也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以他们为代表的一大批书法家创造了一个全盛时期的书法成就。这些无疑为榜书的发展营造了肥沃的土壤,在这个时期,无论是榜书的自身艺术水平,还是榜书的实际应用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尤其是颜体大字,雄健而敦厚,对榜书大字的影响巨大,当然也成就了颜真卿这样的榜书大家,就是时至近代和今天,颜风大字仍旧随处可见,如天津“劝业场”几个大字是晚清举人华世奎所写,这三个字支撑了劝业场这个商业中心一百年的繁荣发达,今天仍然在天津金融商业中心熠熠生辉。唐代文化艺术的这种发展势头一直延续到了宋代,虽然宋代战乱多,宋廷控制的面积小,但唐的艺术渊源和发展势头一直得到了发展,榜书亦然,宋代代表艺术家有“宋四家”,即苏、黄、米、蔡,他们的书法艺术,榜书水平均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特别是苏东坡的苍劲楷书,将前人的碑和帖溶为一炉,厚重有力,韵味无穷,对榜书影响极大,至今山西的深宅大院的墙上还留有苏楷大字的遗迹。黄庭坚、米蒂的榜书题署在全国也鲜有所见。自后来,元明清三代榜书和整个书法一样,是一个相对平稳时期,在某些方面也有了新的发展。清虽然是满族人执掌政权,但他们大兴汉文化,清代入关后的历代皇帝多为书法高手,尤其康熙和乾隆二帝,独善大字榜书,且流传至今的遗迹甚多,在北京和承德的故宫、庙宇、避暑山庄,他们的大字题匾和碑刻很多,不光匾额还有对联、题字处处可见。乾清宫的正大光明殿,皇帝头上的匾额“正大光明”四个字,就是康熙亲笔所书。就连慈禧老太太也不让须眉,她书写的一笔“寿”字至今还存展于蓬莱景点的石碑之上,很有气魄,很有特点,超群拔俗。至于文人雅士更是常以楹联和匾额赠来送去,或有名流骚客在游山玩水之余兴致大发,即兴题词,留墨崖壁,以传千古。
历史上留下的榜书大字,能星点保留下来的,只有匾额、崖刻、碑刻和绢帛楹联等形式,由于时间久远,难于保存,见到最多的还是明清作品为主,宋元以前的大字榜书则太过少见。不管何种形式、何种时期的榜书作品,一经问世,观者甚众,影响极大,对人们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言语行为的规范,以及艺术修养的提升,乃至对当时某些重大问题的认知认同,都产生着不可估量的正能量。就论宋代之岳飞,在就义前慷慨激昂,在壁上题下“还我河山”四字榜作,不光书法吸引了历代书家,其浩然正气也极大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见到四字,想到岳飞,有谁不为之动情呢?同样出自他手的书法作品《出师表》,也是一个优秀传世之作,但它的影响力远不如“还我河山”榜书作品大。古时的贞节牌坊,其中往往不泛歌颂肯定某个人的贞洁事迹的榜书匾额或题字,其族人精心呵护,经久推崇,这其中主人的作用是一方面,榜书的效果也是不可低估的。清初山西书法大家傅山,原为明朝官员,清廷请他赴京为官,他称病不从,后清皇帝命人用担架抬他进京,半途中,他称怕热病重,还是坚持不去,结果只好作罢。他回到山西,在某一厅堂就题写了“畏热堂”榜书匾额,其人其事其榜对后人的节操影响很大,被传为历史的一段佳话。总而言之,可以说榜书是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不可忽缺的因素。
二、时代呼唤:榜书艺术应该与时俱进,迎接发展的春天。
有人说,榜书偶尔书写一下、玩玩还可以,恐怕难有大的发展。此论并非空穴来风,时间进入到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也是知识和技术快速发展和更新的时代,这给靠人工手写,难度较大的榜书来说,确实带来不小的冲击。比如:原样放大技术的日常应用,许多大字不用一比一的靠人工写就,而时下通常的手法是将案头书法作品加以放大,需要多大就放多大,用以替代一比一的一次成作的大字榜书,如此也照样可以登上榜书应该占领的阵地,象河北省山海关城楼高悬“天下第一关”雄浑大榜是极少见到的了。放大字大大的挤占了榜书的空间,无论高楼大厦冠名,还是商店轩斋的匾牌,或是广告、会标、口号等,放大字比比皆是,再加上美术字的大量使用,使榜书的阵地伤失许多,这种雀占鸠巢的现象不能不说是对榜书的致命威胁。这是此其一。其二由于上述原因,许多书法家不愿意费工费时费纸墨去写榜书,写案头书法完全可以应付大榜之需,能省事又何必费劲呢?因此从事榜书的书家越来越少了。近些年,在泰斗级书法大家中,笔者在媒体上见过李铎、李立生写过大字榜书,其余的还真很少见过有谁写过榜书,或留下作品,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可悲的事情。第三、热爱榜书的顾主越来越少了,官方的,民间的,集体的,个人的,往往对榜书不知为何物,更不以为然,习惯于用放大字和艺术字取而代之,象李斯、萧何以用如橼之笔亲自作榜的事情,在现代生活中恐难以寻遇了。前几年电视上有用拖把在大型白布上拖出某个大字,倒是见过,象王国延先生和连续四届,全国榜书大展的参展作者那样规规矩矩写榜书的少了。就是他们,其作品也只能展厅中昙花一现,或在书斋中拭笔一挥,在实际应用中难有市场。在这里作者不禁要大呼:榜书延续几千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到了二十一世纪,空间被挤,少有认同,处于被遗忘、被遗弃的边缘,这到底是怎么了?榜书若谁了?榜书真的没有用了吗?这着实让人纠结。
纠结归纠结,对此种历史现象终归要冷静思考,拿出对策,这才是应有的态度。作者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不是有这样几条:1、首先是人们对榜书的认同出现缺失。由于宣传不够,实际应用不多,时间久了,见得少了,人们自然而然对榜书的认同感就逐渐淡化,越淡化越不应用,越不应用就越淡化,这种恶性循环造成了今天的榜书“惨淡经营”的局面,与其说这是榜书的尴尬,不如说这是现代文化人的尴尬,老祖宗传承几千年的这点玩艺,怎么传到咱们这里就弄成这个样子了呢?难道不值得现代文化人去思考吗?难道不值得相关部门去思考吗?2、放大技术本身无可非议,但确实给榜书带来无情的冲击,这个套确实不太好解,只有靠榜书自身的艺术魅力去比拼了,这恐怕这是广大书法家和榜书人所需要努力的地方了。优胜劣汰是历史的法则,好东西自然会得到人们的眷顾。因此广大书法家和榜书人的责任太大了,要把失缺的一段历史找回来,须要付出加倍的奋斗才行啊!3、艺术大字的广泛应用,也是一个客观原因,它以时代新面目赢得人们的视角,挤出了榜书的部分空间,这应该是十分正常的事,因为历史总是要发展的。这本身并不是问题,而问题在于,榜书也要与时俱进,有新的发展,一方面,榜书作品要提高水平,让人觉得比放大字、电脑字好,比艺术字好,用以找回阵地。另一方面,在巩固传统阵地之余,也要开拓新的领地。比如现在广告业,装潢业,健身业等,都是榜书进入的“处女地”,我们应该在那些地方去开辟榜书的新领地。4、相关部门对榜书的传承、发展缺少应有的重视和引导,最简单的一个事实,各级拿政府津贴的书法组织有几个对榜书有专门组织?或是过问过榜书?或是出台什么举措?最难能可贵是,去年底,上海书协主席周白高先生在苏州参加一次全国民间榜书活动,回去后就讨论决定,将民间性质的“上海榜书艺术研究院”收归上海书协旗下,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上海书协榜书艺术委员会,还趁热打铁,马年春节期间在全上海市搞了一次大型榜书大展。象这样书坛领导,象这样重视榜书的人,全国再有几十个,何愁榜书不走出困境?何愁榜书艺术不会有更好更快的发展?
那么榜书能否发展?是否还有市场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其一,楹联仍然是榜书的天地。这无需多言,看看挂在墙上,刻在木头上的,刻在石头上的,写在纸上的,全然是榜书,在这里其他形式尚难打入。第二,匾额也是榜书的天地,艺术字、放大字也间有介入,但应该不是主流。剔除放大字和艺术字,最低估计,也也该是二分天下有其一吧。第三,家庭装点。凡大字条幅或横幅书法作品,挂于厅堂之上的,熠熠生辉,非常抢眼,无一不是榜书,在这里艺术字、放大字是无法插足的。第四,典仪。民间传统丧婚寿庆凡用大字的,几乎全是榜书所写,“祭”、“喜”、“寿”,从客观上也不适合其他的实体,因为这些活动本身就是传统的,用传统榜书自然是适宜的。但会标、宣传口号等,大陆用宋体和艺术字居多,台湾港澳好像常用榜书。第五,崖刻石刻。似乎全是榜书占领,虽然总的数量不多,但近些年随着一些旅游景点的开发和优化环境,仍然鲜见一些崖刻、石刻和碑刻,这其中基本上是榜书作品,比如秦皇岛的长寿山,就是新开辟的景点,多是今人所书大字刻于崖上和石上,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些庭院和景区之内,常见巨石上刻有大字,我不敢说没有放大字,但很多是一比一的榜书之作。第六,楼宇和大型建筑的冠名。工矿企业和学校大门花岗岩上所刻名字,这块阵地比较显眼,可以说是大字的主阵地之一。但在这里放大手书有,电脑调出的字也有,各类艺术字更有,就是难见到“天下第一关”那样一比一大字榜书,这块阵地的回归,恐怕需要假以时日,不是说谁想改就能改过来的。第七,广告业。这是新的领地,在这里,大字榜书有,放大字有,电脑字有,艺术字有,这里不好说谁多谁少,也难以统计,但有一条,凡是传统手书作品,无一没有神奇效果的。如“中国梦梦之蓝”几个字,就把洋河酒卖的铺天盖地,此广告是否是一比一写的就不得而知了,总之这块阵地是“军阀混战”,一时难分伯仲。第八,收藏。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提高,收藏之风悄然而起,大字榜书也是收藏家青睐之物,龙年春节108位将军书大字“福”字,首展津门后,即被南方一商家高价购去,说要作为传家之宝收藏。书法家殷宝洪将军一个榜书“龙”字在收藏拍卖会上拍得15万元的高价,李铎先生的榜书“大爱无疆”为一慈善公益活动增辉极大。李立生先生在一次会议大书“潜龙腾渊”,立马被新华社收藏,作者于2013年夏在福州体育馆大型演出中登台作榜书表演,在丈二纸上写了“中国梦”三个大字,引起全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后被一公司收藏。同年秋作者在天津大学讲学之后,又当堂做了榜书表演,其“中国梦”作品即被天大收藏。第九,礼品业。好的榜书作品,不管是何种形式,皆可进入社交场合,作为礼品送人。尤其时下,在大抓党风的形势下,以书法送友人是一种文雅而清廉的行为,人们也是能够接受的。此法对国人对外宾均是很好的交往形式,笔者与外宾交往中,为美国商人写了一幅榜书,他回去立刻悬于客厅之上,可见不仅中国人热爱榜书,外国人也是热爱榜书的。这里要着重强调的是,好的榜书作品不是没有市场,而是大有市场,大受世人欢迎的。
时代在前进,经济在发展,国力在强盛,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在增加,榜书作为中华几千年独有的文化瑰宝,没有任何理由不应势发展。可以说,时代在呼唤榜书,人们的文化需求在呼唤榜书,社会生产力也在呼唤榜书,榜书发展应该是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之上的结合时代特点创新的发展,光讲继承不讲创新就谈不上发展,光讲创新不讲传统,就会使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使发展误入歧途。综合地看,榜书不光是有发展的必要性,更有其可能性。说必要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说可能性,则讲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氛围。到底有哪些有利条件呢?
第一、几千年的传统就是我们的根基。榜书的发展离不开这个根基,有这个根基,我们榜书的创新发展就会有很高的起点,就能有更高层次的发展。这种几千年从无间断的传统根基,在艺术的海洋中是少有的,许多申遗的文化门类,只有几十年几百年的历史,很少有比得了榜书的,四分之一人类,几千年都喜欢的东西,不会丢,不能丢,也丢不起,我们必须珍惜。
第二、有广大书法家队伍为基本骨干,就使榜书创新发展有了组织基础。案头书法好了,才有写榜书的资格,才能写出好的榜书作品。一个好书法家只要加以练习,很快就可以写出优秀的榜书作品。一好书法家成为榜书家,中间的道路应该不是太遥远。现在从事和热爱书法的人数,应该是历史上最多的时期,有如此庞大的书法家队伍,何愁榜书后继无人,何愁榜书不兴盛。从我们办的四次全国榜书大展的情况看,就可以证明问题。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中国榜书大展已经办了四届,应该说一次比一次好,水平一次比一次高。尤其第四届,效果更好,这次收到来稿近万份,多种书体都有。入选参展的20%以上来自省书协、国家书协、会员理事,因此水平明显高于往届,参展最大年龄80多岁,最小年龄只有7岁。这充分证明,不光全国了解榜书、热爱榜书、投身榜书的人多了,而且专业书法人士参加榜书活动也多了,这是一个值得高兴地事情,是振兴榜书艺术的一个好兆头。另外,这几年申请成立榜书分会的增加了,目前我们在上海、北京、河北、山东、河南等地试行成立相应的分支机构,这对推动榜书发展必将带来极大的影响。从这里也看出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这十几年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也让世人对榜书增强了信心,我想只要这样锲而不舍的坚持下去,榜书发展的春天将会到来。
第三、国力的强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榜书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土壤和气候。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必然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提高,这些年的装潢业的悄然兴起就是例证,居家也好,单位也好,环境治理也好,在装点过程中,都少不了书画作品和榜书作品,有的甚至不惜重金请名家写几个字为其装潢门面,改善环境。这个问题,一方面让书画和榜书受到青睐,另一方面,也让书画与榜书在市场的作用下沾染了铜臭。因此在榜书发展中需要注意去浊扬清,把握方向。秦、汉、唐都是我国发展的鼎盛期,同时也催生了文化艺术的鼎盛期,今天中国崛起无疑也会给包括榜书在内的文化事业带来崛起的春天,这是历史必然。
第四、历史上第一次有了榜书自己的组织。这就是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它虽就属民间组织,且成立时间不够长,但它诞生后立即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有识之士和专业书家纷纷加入其中。它已经举办了四届全国性榜书大展,两届理论研究会。目前有会员迈万人,这是一支不小的力量,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全国已设立五个分支机构。值得一说的是:原主席李立生同志用两年的时间创作了《中国榜书》,使榜书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理论,这个巨著内容详实,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既是一部论著,也是一部工具书,为榜书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经过榜书研究会十几年的努力,榜书的影响力,认知度大大提高了,人们对榜书的重视和热爱越来越明显了。可以预见,只要这样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榜书发展的春天将会加快兴起。
三、现实要求:必须从实际出发,用改革的精神谋求榜书艺术的创新发展
榜书艺术要发展,如何发展?这是我们思考的重要拐点所在。笔者认为,榜书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必须从现在的国情榜情出发,与时代同步,用改革的精神去谋求榜书艺术的发展。这种发展必须是创新的发展,是带有时代特点时代气息的发展,同时又是保留榜书艺术优秀传统元素的发展,它对历史是一种扬弃,对现实是一种创新,是一个复杂而又艰苦的探索过程。这里关键是创新,根本在发展,这是个宏大的命题,需要万众一心去探索,需要长期过程去拼搏。对此,笔者有一下几个思考:
1、贴紧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谋求榜书艺术的创新发展。
从本质上讲,紧紧贴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是榜书艺术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根本出路。这是历史发展规律使然。因此,榜书要发展,必须要坚持为生产力发展服务,在服务中发展,在发展中服务,在不断前进中提高,在不断提高中寻找榜书发展的规律和途径。
配合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榜书活动。政府是组织社会生产的指挥者和组织者,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总枢纽。新时期经济建设是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因此,紧贴政府的中心工作,就等于榜书抓紧龙头,找到榜书发展的方向。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榜书活动心会随时代的脉搏跳动而跳动,才会取得政府和人们的支持,才会与整个社会生活结成一体而互动,才会使榜书艺术充满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比方,政府提倡什么、号召什么、反对什么,那榜书的活动,尤其是创作活动就要紧贴上去,运用榜书的艺术优势,大力宣传政府的主张,为政府的中心工作造势,为中心工作去号召群众,发动群众,统一人们的意志,使之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完成中心工作。这样,榜书才显得更有意义,才能与社会共呼吸共命运。笔者从去年以来在全国各地书写“中国梦”榜书作品的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与社会共命运”的感觉。“中国梦”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庄严命题,充分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声,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史的最强音,得民心,顺民意,是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竭动力。对这三个字,我翻遍书法典笈,寻思如何更好地去表现这三个字,最后定型写于秦皇岛,立即引起多方的好评,不光政府官员、企业老板、员工、过往群众皆为之赞赏。后来在各地写这三个字都迎来了意想不到的称赞,尤其在天津和福建的两场表演,当场就引起广大群众的长时间鼓掌,在天津大学教授和学生当场找我签名就着实让我的手累的都麻木了。这时,我的心和台下观众的心是相通的,我也才感到榜书的魅力和威力。在一次笔会上,那么大的丈八榜书作品竟被人“偷走”,在任丘的一个新落成的五星级酒店,我给他们写了这三个字,老板将其裱好挂于大厅之内,许多人走过都要驻足欣赏一下,甚至有的友人看到了,还给我打电话发短信,那幅字,其实并不大,是六尺整张,如果是丈二以上那效果就跟更好了。最近一个地方政府的办公大楼正厅邀我去用丈八的纸写“中国梦”三个字。通过这些事,我感到:榜书作品首先要选好的内容,其次也要精心写好,写出精气神来,这样才会吸引眼球,这确实是一般案头书法无法相比的,如果大家都去靠近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去干榜书,那肯定会为榜书打出一片光明的天地。
2、紧贴人们的文化和精神需求去谋发展。
毛主席说,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人民永远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体,榜书艺术不去反应他们意志和需求,那还有谁会理会你呢?这是不争的事实。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思想观念也有一些新的变化,对文化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和修养都提高了,我们必须抓住这些实际进行创作,开展活动,这样榜书艺术就会接地气,有市场,就会有最广泛的认同,使榜书从少数人的行为变成多数人的乃至全民族的行为。这些年的实践告诉我们,人民大众可能很多人不会写榜书,但可以肯定的说,大多数群众是喜欢榜书的,但关键是内容要反映他们的意愿,比如“惠风和畅”、“厚德载物”、“学海无涯”、“壮志凌云”、“家和万事兴”、“花好月圆”、“大展宏图”、“吃亏是福”、“舍得”等等,针对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书写,是大受欢迎的,有人是讲究高雅,有人是图个吉利,有人是铭志律己,他们或挂厅堂,或挂卧室,从而得到某种精神满足。近些年,多种文化层次,从教授、专家到农民工,从家庭主妇到小学生,从白头老者到军中官兵,从政府官员到境外友人,都有索要榜书的,只要有人要,有人喜欢,我就写,不计报酬,不辞辛苦,虽然麻烦点,但心里是乐的,所以只要玩的好,榜书是大有市场的,大有作为的。群众是喜爱榜书的,有一件事使我感动的不得了,江苏有一位处级官员,多年前他还是一位小官时,我写了一幅“惠风和畅”,伴随他走了很多单位,他每次转换工作岗位,说什么都可以不要,这幅榜书作品必须带走,多年后我见到他,他再次提及此事,他调侃说“惠风和畅”四个字使他一路顺畅,不能丢,并领我到办公室看了这幅作品,颜色已经黄的不行了,我要为他重写,他说不用,原物感情真,有灵气,因此,我们对榜书要有信心。
紧贴人民大众搞榜书,其实有许多事情可以做,比如,可以让榜书进家庭,登堂入室,挂榜书,增雅风,鼓劲提气,镇宅利好;让榜书进楼堂馆所,增加厅堂气势,优化人文环境,增加房间雅致,陶冶人的情操;让榜书进广告,增添宣传物的个性,吸引人们视线,强化商业效果;让榜书进舞美,以强化民族文化的元素,帮助人们理解主题,提高认同效果;让榜书进收藏,丰富收藏市场的内容,也提高榜书艺术的认知度和地位;让榜书进学堂,从娃娃抓起,使榜书后继有人,也可办培训班,培养专业人士,在更大的范围内弘扬发展榜书;让榜书进入休闲健身活动,大力推动中老年人的写地书活动,既书写了榜书,也锻炼了体力,丰富了中老年人的业余生活。。只要开动脑筋,发展榜书事业,开展榜书活动,还是大有可为,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利用,有无尽的事情可以去做。
3、紧贴时代气息谋发展。
过去的榜书作品代表着前人不同时期的水平,其形式也都是不同时期人们喜闻乐见的风尚和格调,从目前传下来能看到的东西来讲,这些作品主要表现形式多为匾额、刻石(包括崖刻)和楹联,目前尚未多见其他形式。其字的体态大多比较肥硕胖大,笔画之间留下的空间布白较少,虽然笔画比较均匀,结字比较工整,但显得过于臃肿,这可能是审美观的不同吧,我国古时人,以胖为美,人胖证明生活好,是脑力劳动者,属于劳心者阶层,甚至是享清福的人,总之胖富态,是福相,那么这种观念反映到榜书上则是肥硕态了。正面讲,那叫雍容华贵,这种现象从匾额上看得最多,无怪于现代书法家春节写“福”,皆是胖乎乎的,很少见瘦“福”,笔者在榜书实践中,曾有年轻人问过,干嘛要将字写得那么胖呢?显然他对肥硕大字不满意,当时大家都不以为然,事后一想,这个问题提得好,值得思考,后来我想出了答案,时下中青年人普遍怕胖,大兴减肥之风,甚至将之形成一种时尚的产业,那么这种厌胖的心态必然反映到榜书艺术中来,后来我在实践中适当做了调整,尽可能加一些瘦笔枯笔,有肥有瘦,方圆并蓄,枯湿相济,在肥笔中又加了一些隶篆之法,增加了力度,使字灵活洒脱一点,甚至有时大胆留白,果然效果不差。后来我同一些年轻人交流过,他们说,看了古榜,一方面感觉威严浑厚,但总觉得死板沉闷,有一种压抑感,有一种说不出的不舒服的感觉。我想这也算真正的“代沟”吧。公正的说,古榜风格,尤其是肥硕之风,也不能全盘否定,那毕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应该扬弃,好的还要保留,如浑雄大气,张弛有度等优点还是要保留,不然大字就会失去大和雄的灵魂。总之,我们要适合时代的特征,研究人民大众的需求来发展榜书。
从艺术特点上讲,我觉得榜书作品不论是楷行草隶篆何种字体,从体态风格上,从笔法上讲,都需做一些改革。一定要加入时代的气息,个人倾向于少点雍容华贵的大胖子,多点健美雄俊的运动员。也就说,从整体观感上要改革肥硕大胖字,多写稳重有序的健美字体。另外要少点千篇一律“四平八稳”的沉闷之气,多点与主体相关连的生动活泼的时代气韵,这里关键是要有变化,要活泼、有气韵,洋溢着时人愉悦的书法元素,郭沫若的字为什么能风靡一时,就在于他一扫古人循规蹈矩的死板,在古法基础上能多些灵动洒脱,充盈着时代气韵。再者,对榜书的表现形式也需在传统领域的基础上,开拓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除匾额、楹联刻石等传统方式外,我们可以向装潢业、舞美、广告、收藏、宣传标语、礼品、典仪等方面拓展,分别在这些市场占领自己的份额,甚至地书等健身活动我们也不放过,这样,就可以使榜书无所不在,无所不见,大大增加榜书的实用价值,大大增加榜书的认同感,大大增加榜书人的队伍。
榜书艺术是一门国粹,随中华文化一道走来,延续了几千年从未断过香火,在当今国势强盛,文化繁荣,一个充满生机,和谐发展的社会为我们榜书艺术提供了一展身手的时机,大家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努力奋斗,在前人的基础上,努力开创榜书艺术新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