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泉 我学习榜书的时间不长,满打满算也不过七八年的时间。我在上小学时练过仿字,写楷书,此后中断。工作期间也有时写写毛笔字,题个词或者刊名,如现在还在沿用的《对外宣传通讯》、《中国网》等,但那是偶尔的随意性的,更谈不上什么书法。真正对书法产生兴趣是从2006年开始的,启发者是我的老伴,而榜书启蒙者是陈虹部长。我老伴小时候没有写过仿字,按照她的话说没有摸过毛笔。她退休后,钟爱毛主席诗词,由此喜爱上草书,竟然爱不释手。谁都知道书法中最难学的是草书,她竟然动笔临摹得有模有样的。她劝我说,你过去练过仿字,为什么不拾起来。在她的督促下,我拿起了毛笔。我们练字有个好的条件和环境,万寿路俱乐部有个书画室,好多部长、将军在那里练习。一次,我碰见了民政部陈虹副部长,他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大字,顺手写了一个4尺整张的温馨的“馨”字,赠送给我们。我和老伴看得目瞪口呆,连声叫好。后来我知道这就是“榜书”,我也开始逐步练习写大字,走上了学习榜书之路。又是陈虹部长的推荐,我参加了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 这是一段历史背景。一晃七八年过去了,在榜书路上进步不大,甚至是越写越不满意,越写感到要学的东西越多。通过实践和学习对榜书艺术的认识由不知到知,由少到多,尤其是近来学习李力生同志撰写的《中国榜书艺术》一书,很有收获,谈四点心得: 榜书是书法艺术中一种特有的艺术。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品类繁多,人们一般归纳为篆、隶、楷、行、草等,各自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书写艺术和规律。而榜书是字体不是书体,不属于其中的哪一种,但包容了各种书体品类和艺术特色,被称为“国学精粹”。而且由于榜书大而醒目,“作之与小字不同,自古为难”,(康有为语),由此形成了榜书字体的特殊性,有自身遵循的独特的艺术规律,对此古今都有一些文章论述。尤其是最近出版的李力生同志的力作《中国榜书艺术》一书,他经过几年的潜心努力,对榜书发展的历程、背景、特色和规律作了大量的系统的搜集、整理、分析和理论上的论述。这是迄今最系统最完整地一部集榜书大成的著作,弥补了榜书史上、也是书法史上的一个空白,堪称为榜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这大大有利于我们这些榜书爱好者、研究者提高对榜书研究理论上的自觉性,克服实践中的盲目性。 《中国榜书艺术》为榜书这门独立的艺术奠定了基础,把榜书确立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对象和领域。大凡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要有丰富的实践,这一点榜书做到了,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另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特色的理论、规律和特点,是其他所不能代替的,才能构成榜书区别于其他所独有的研究对象,这一点,《中国榜书艺术》一书的出版也做到了。我想在这里引用一段毛主席在《矛盾论》中的有关论述。他说:“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也就是说,一门能够独立的艺术形式,要有实践有理论,要有区别于其他的自身特有的本质和艺术特点,而《中国榜书艺术》一书回答了这个问题,为榜书这门艺术奠定了基础,把榜书确立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对象和领域,明确了榜书艺术研究的对象,而且开启了这一研究的先例。 《中国榜书艺术》明确界定和回答了榜书研究中某些基本问题。该书《前言》起始,就提出了什么叫榜书?作者经过对历史的研究,概括为“榜书的艺术功能和特征有二:一是具有标题性;二是字径大。凡具备二者之一者,均可称之为‘榜书’。由于榜书字径大,所以又称为大字,……”实际上,标题性与字径大是相近或相似的,所以常见于“碑额”、“牌匾”、“摩崖刻石”之类。这里把“大字”称为榜书,是作者一般而论,但仔细推敲,严格地说,并不是所有的“大字”都可以成为“榜书”,有的只能是“字”,而“书”(书法)有其更为丰富或者是特有的内涵,它应该具备书写的艺术特点和法度规范。所以作者引用齐心为《北京名匾》写的序文中的话说:“中国榜书的内容,其‘文字大多出自哲人书家之手,精炼凝重,寓意深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给人以启迪,它是我国文字语言中最醇厚、最璀璨的精粹’。《匾额》集中了历代文学家的经典名句,也凝聚着历代书法大师的翰墨精华。”因此有些作为国宝珍藏。我所以引用这段文字,是作者提醒我们,不只是对待书写《匾额》,对待榜书也不要只作为一般的大字对待,更不可信手涂鸦,要有较高、较好的内涵和艺术修养,需要我们潜心研究和实践,力求做到经典。 李力生同志还在该书中,通过研究并结合自己多年、多方面的实践,就大家关心的“榜书的临习和创作”问题作了详细介绍和论述。其中有如何写好榜书、如何找好老师、临习、读帖、运笔的方法、如何做到既扎实又有变化,以及写大字难,“最难写的是魁字”。作者详细介绍了自己多年写“魁”字的方法和感受,这一切对于我们写好榜书以及榜书艺术的研究,都很有价值。 我想特别指出的是,作者强调了榜书的“变化”。何谓“变化”,即为“丰富多彩”、“潜在艺术”。回顾榜书发展史,每个时期的榜书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应该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离开共性就没有今天意义上的榜书,离开特殊性也就没有榜书的创新发展,这两种倾向都是应该避免的。特殊性源于时代性和个性特点,“不同时代,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风貌”。因此榜书又必须依据现实的环境、对象和各种需求,融进时代气息和个人的特点与情感,采取了个性鲜明的处理和表现方式。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在书写中,从内容到艺术形式都在力求有明显的时代和个性体现。记得2008年7月,我在参观《多彩中华迎奥运书画展》时,看到河南洛阳赵珺等人书写的“龙字书法长卷”,我写了一首诗,表达了我对书法的看法:“中华汉字根基深,方块字成艺术品。继承方能胸有竹,创新才使笔如神。变幻有度规矩在,挥洒无拘性情真。书语如醇任品味,龙字长卷赤子心。” 榜书正向从来没有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今天更加展示出它的魅力。作者在《中国榜书艺术》中,开始就说“它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举目可见”。“中国榜书在各个历史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与社会风尚的不同,榜书所表现的特征与功能也不同”,不同时期“各有特点,各有侧重”。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榜书兴盛的时期,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广泛传诵、被普及、被重视。这种兴旺现象的背后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繁荣。“古人几代逢盛世,人生难求是太平”。有太平才有盛世。我们很幸运,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国家的安定繁荣,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各种场合、各种活动、各种需求给榜书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营造了一个文化发展的大环境,带来了榜书的普及,进入了老百姓的视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致使众多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家钟情于榜书(过去我认为草书难以成榜书,现在也已屡见不鲜),致使书法教学也提倡先从大字练起(由大字到小字易),致使有组织榜书艺术的研究活动广泛开展。我们很幸运,中央制定了文化发展战略,提出了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我们的爱好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与党的号召和国家的发展融入在一起,我们应该有一种使命感,乘势而上,继承传统,突出时代特色,把榜书艺术的实践和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以上谈了初学《中国榜书艺术》一书的粗浅体会,而该书是一座研究榜书艺术的宝库,需要我们经常深入的发掘,用来指导实践。
(文中所指《中国榜书艺术》是由李力生先生编著的理论专著,分上下两册,新华书店和我会均有售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