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书”现象的思考
文东耀
我是一个书法爱好者,同时又是我们河北省承德市“地书”活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我们的“地书”活动已经开展七年多了。我把关于对“地书”现象的思考写出来,请大家共同探讨。 一、“地书”现象是一个新生事物 近十几年来,随着祖国大中城市的规划建设,陆续出现了许多中心广场、公园、宽阔的人行便道。而这些地方的地面大多是用或大、或小、或正方、或长方的石板铺就的。人们发现这些用石板铺就的地面很适宜练习汉字书法。于是乎,不知在何时、何地、由何人最早发起,出现了一群群的人在这些地方,天天早晨或傍晚,手提或大或小的水桶,手持或长或短的书写工具,在石板地砖上练习书法。真、草、隶、篆无所不有。小的似拳,大的如斗,再大的盈丈。也不知是那位高人称之为“地书”。看来倒也贴切。这种“地书”现象的产生,不是在个别地方,而是出现在全国许多大中城市。只是其规模大小不等而已。由此看来,没有近十几年来祖国各大中城市规划建设的大发展,没有那些中心广场、公园以及宽阔的人行便道的出现,就不会产生“地书”现象。这也符合“物质是精神的基础,先有物质而后有精神”的原理。因此,可以说“地书”现象是我国现时代的产物。“地书”现象是一个新生事物。 二、“地书”现象是中华文化积淀的迸发
![](http://www.bangshu.org/blog/UploadFiles/2009-10/1029584013.jpg)
稍作观察就会看到,加入到“地书”队伍中的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白发长者与稚嫩孩童同伍,机关干部与下岗职工共切磋。队伍中还不乏女性。对书法的共同爱好,使这些互不相识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拢来。只要不遇雨雪天,这支“地书”队伍就会坚持不断。不少人是天天不落,成年累月。有的人如醉如痴,有的人废寝忘餐。这种没有任何经济收益,没有任何组织要求的行动完全出于“地书”参与者的自觉自愿。我想,古时私塾先生教书法,不过是一个或几个学生。文人笔会,不过是几人、十几人、最多几十人。现代学校的书法课也不过是几十人。象“地书”这样在一个地方就汇聚几十、上百人的现象,恐怕是从来没有过的。面对这种现象,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九七六年发生的“四.五”事件。周恩来总理的逝世,使全国各族人民沉浸在极度的悲痛之中,这年的清明节爆发了以悼念周恩来总理为题的、规模空前的“四.五”事件。一时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花圈如海,悼念周总理的诗词歌赋如潮。这些诗词有的出自名家之手,但绝大多数都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谁想得到,中国一夜之间竟然出了无数的诗人!这恐怕就连《诗刊》的主编们也始料不及。后人看到的《天安门诗抄》只是收集了其中的一部分。这种现象的发生,给人以很多思考。一方面使人可以深刻地认识到,好的诗词发自内心,是作者感触的凝聚,情感的爆发。没有大喜大悲的感触,就不会写出流传千古的好作品。另一方面使人可以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深厚的文化底蕴蕴藏在亿万民众之中,在民众之中,不乏饱学之士。一旦触发,就会迸发出无穷的动力。我想,现今“地书”迷们对“地书”的如此执着,同样源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们知道,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而汉文化又是中华文化的主体。一些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实际使用的是汉字;有的少数民族本来有自己的文字,由于某种原因,湮没在与汉民族的大融合之中了,比如满族等。同时我们又知道,汉字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从远古时的象形文字开始,逐步演化成殷商时的甲骨文、先秦时的大篆和钟鼎文、秦始皇统一中国时的小篆、两汉时的隶书、魏晋及以后形成的楷书、行书、草书,正所谓每种书体各领风骚千百年。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墨客将汉字的各种书体演绎到了极致。或凝炼简约、或庄重大器、或俊俏秀丽、或萧洒飘逸、或老辣苍劲、或酣畅淋漓,真可谓千姿百态,令人叹为观止。凡是真正美的东西,人们都会喜欢。因为它能带给人们以视觉的冲击,心灵的愉悦,精神的享受和性情的陶冶。而汉字书法有着极强的艺术美感和极强的生命力,它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骨髓灵魂之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汉字书法之所以被奉为“国粹”,当之无愧。而“地书”现象的出现,其势如“星火燎原”,很快遍及全国许多大中城市。可以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高的自发的热情;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自发的人参加;从来没有见过能进行这么持久的活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地书”现象与前面所提到的“四.五”事件如出一辙,是中华文化几千年积淀在现时代的迸发。
三、“地书”的书写姿势、工具与规模
![](http://www.bangshu.org/blog/UploadFiles/2009-10/1029866279.jpg)
书写“地书”的姿势和工具与所书写的字的大小相关。写如拳似斗大的字,大多数人采用蹲姿悬肘用提斗或大抓笔;也有站立弯腰悬肘的。还有的人用一米来长的杆,在下边绑一个自制的泡沫塑料头,蘸着水,不用弯腰就可以随意书写。这也是一种创造。不过,这种工具只能用来写行书、草书,如果用来写楷书,就很勉强了。大不如我们传统的毛笔。这是由于这种工具本身的缺陷所致。我们也见过,有的人用象大拖布一样的工具,双手一上一下握住其杆,两脚或前或后或左或右地移动,居然能写出盈丈的大字。那真是名副其实的“挥动如椽大笔”了。书写“地书”的人,大多是“各自为战”。有的人左手拿帖,右手执笔,有临《兰亭序》的,有临《曹全碑》的,还有临颜、柳、欧、赵体楷书的。不一而足。我们河北省承德市的“地书”队伍则是每天早晨在宽阔的人行便道上,几个、十几个人一字排开,一人一行,在600毫米见方的石板上,由一个领头人在前边蹲姿悬肘用大号抓笔写出如斗大的规范的楷书,后边的人依此跟随仿效。听说在山东省济南市有个“地书”队伍,有上百人,而且统一服装、统一书写工具,规模空前。
四、“地书”的优点 从七年多书写“地书”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练习“地书”的许多优点。 1、节约。练习“地书”,只需一支毛笔,一个小桶。每天只需半桶清水。一支毛笔和一个小桶一般可以用两年。所需费用如果平均到每一天,少得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每天大约练习600毫米见方的斗大的楷书150个左右。如果用整版的大报纸,一张报纸只能写一个字。如果写150个斗大的字,光用旧报纸就好大一摞。我们每年从四月初到十一月初,要练习七个月。除去下雨天,算起来也有近200天。这样算来,一年至少要写30000个字。试想,30000张报纸得多大一堆!这还没算墨汁钱。 2、环保。练习“地书”用的是清水。写过之后不一会儿就干了,不留任何痕迹。不污染环境,不会给清洁工带来任何麻烦。这也是“地书”活动之所以能持久的原因。 3、空前大的习字的演练场。“地书”活动都是在中心广场、公园、宽阔的人行便道上,这些地方可以同时容纳几十、上百的人。这是任何学校课堂都不能比拟的。在这个空前大的习字的演练场上,人们可以尽情地在此挥毫,在此切磋,在此将自己在书法上的潜能发挥到极致。独立作战者,我行我素;群体舞动者,井然有序;书写巨字者,肆意挥洒。专注习练者有之,跟随仿效者众之,舞动“如椽大笔”者众人观之。好一幅男女老少齐上阵,踊跃争先学书法的图景。 4、习练者心态放松。由于几乎不考虑成本,习练者的心态非常放松。在这个格没写好,换个格再重新写。习练者也不用担心笔蘸得水多了会洇,用劲大了会把石板戳裂撕破。在这种极其放松的心态下,就容易把字写好。 5、能者为师。在这里,真正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是一个在书法上互教互学的好场所。你只要在书法方面确有一技之长,并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人们就会尊你为师的。但是,老师和学生是相互的。你在这方面有一技之长,换个方面,其他人很可能就是你的老师。这也正符合韩愈老先生的教诲:“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当然,也有的人看不起“地书”,认为不能登大雅之堂。这也不难理解。有的人想跃跃欲试,但又怕写不好别人议论和笑话。我们就动员说,谁都是从不会到会,从不行到行。梨园行有一句话叫做“要想人前显贵,先得背后受罪。”学写“地书”是“要想人前露脸,先得人前现眼。”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日有所进,月有所长,年有所成”。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只要坚持下来的,都从中受益了,在书法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地书”就是一个人们练习书法的好场所,大课堂。
五、“地书”与纸上书法的差异
“地书”与纸上书法的差异不言而喻。如前所述,由于“地书”的成本少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书写者书写时的心态非常放松。而放松的心态正是写好字的关键之一。然而,一到纸上,书写者就不可能不考虑到书写的成本了。一考虑到成本,书写者的自然心情就会紧张起来。对初学者来说,往往是越想写好就越写不好;用的纸越好就越写不好。可以说这是一道任何一位学书法者都会遇到的“心理障碍”。那么,怎样克服和逾越这一“心理障碍”呢?其实也不难,但是需要一个过程。一方面可以先在废旧报纸上练习,最好先在印有米字格的毛边纸上练习,经过一段练习,等有了一定经验了,写得比较好了,比较有把握了,再在宣纸上练习。如果一开始就在宣纸上练习,由于书写者不熟悉宣纸的性能,不知道怎样用毛笔和蘸墨多少,只要写几次总是写不好,就会丧失信心。另一方面,应遵循“从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先用小块纸写两个、四个、八个字。再用大一点的纸写二十个、三十个字。之后,逐渐有把握了再用大的整张宣纸。这样练习书法,看似缓慢,实为练习者熟悉书法、调整心态,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从士兵到将军”的捷径。
六、“地书”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如上所说,“地书”现象是一个新生事物,“地书”现象是人们学习书法、练习书法、提高书法水平的好方法。怎样让这一新生事物发扬光大?“地书”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这是我们“地书”爱好者、参与者应该认真思考的。全国各地“地书”的状况大致一样,多数参与者是各自为战,散兵游勇式的。也有少数是有自发的松散性组织的。我们认为,“地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将“地书”落实到宣纸上,应该从“下里巴人”走向“阳春白雪”,应该登上大雅之堂,走进艺术殿堂。这就需要有带头人,需要有“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而这个“师者”不应该是自封的,应该是公认的。这个“师者”应该具备较多的书法知识,应该对书法有一定的研究,应该有一定的教学能力,最重要的是应该能将自己的知识无私地传授给他人。如果将“地书”和纸上的书法结合起来,在写“地书”时苦练书法的基本笔划和结构的基本功;在纸上练习时则着重练习章法和布局谋篇。还应该对从学者因材施教,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并予以悉心指导。还可以适当搞一些笔会,用这种形式互相观摩,取长补短,及时纠正不正确的站姿、坐姿、执笔等毛病,讲解书法作品的章法、落款及用印等常识。只要这样坚持不懈地努力下来,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并不是“万里长征”,在全国性的书法大赛中斩金夺银也并非“痴人说梦”。
二零零九年八月二十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