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之贵
自秦汉以降,史称署书,俗称榜书的大型或超大型书体,作为中国书法艺术整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经辉煌盛极一时。榜书以其独特的雄伟磅礴,顶天立地的恢宏气势,呈现在帝宫衙署,名山大川,寺庙书斋,如春花烂漫,争奇斗艳,令人仰之,敬之,赞叹不已,充分彰显出榜书无穷的艺术魅力。
可喜的是,这种蓬勃发展的势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潮汹涌而来,而站在潮头的巨人,正是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这个特别能实干的团队,他们以巨大的勇气,高超的领导艺术,带领广大的榜书爱好者,继承历史沿革,怀着再创辉煌的梦想,奋力拼搏向前。实干也兴文。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成立二十多年来,凭着实干,他们在再创辉煌的大道上捷报频传,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丰硕成果。在这二十多年里,他们紧抓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精心组织指导,使各地榜书的社团组织,会员发展,展览交流,学术研究,创作基地的建立,象雨后春笋般地展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特别是理论建树上的成就更是引人注目。以原主席李力生先生《中国榜书艺术》的大部头鸿篇巨著的问世,宣告了在榜书知识普及基础上,实现了理论提升的大总结大突破,给广大榜书爱好者提供了一道难得的启迪睿智的精神盛宴。真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善举。
在高歌榜书形势一派大好的赞誉声中,也不时听到一些善意担心的声音,担心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蓬勃发展,电脑的广泛使用,毛笔实用功能的减退,榜书也会像整个书法艺术群体一样,将进入纯艺术创作的行列了。这种担心只是问题的局部,而没有看到问题的全局。全局是伴随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是多元的,国民整体素质的需求也是多元的。信息化社会发展越迅速,时代列车的节奏感无疑也加快,而简捷明朗,点睛般的擘窠大字榜书,恰恰适用这种社会需求,人们不费多时,既能从榜书那光彩夺目的文明宝库里陶冶情操,又能获得高雅壮美的艺术享受。这从我们在各地进行多次的将军书法笔会活动中,也可得到见证。在爱好书画的将军行列里,景学勤、葛焕标、糜振玉三位中将,他们的榜书被公认为是写得好的。每次大型笔会临收场,他们那里总是挤满了人群,求字声不绝于耳。察查其因,一是他们写的榜书,从一字到四字,大都写在四尺斗方或四尺横幅上,除了大字体本身雄强壮美吸引人之外,就大多数求字者来说,他们都是住在高层楼房里,楼层的净高不是太高,而斗方横幅却正满足了这种高层房主的需求。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正是榜书庄重雅逸艺术魅力青春不凋之所在。
以上所见证的只是榜书仍有众多群体所需求的一个缩影。这并不是说,榜书实用性大有可为就无须做一些改进或完善型的工作了,而恰恰相反,为防止实用性的萎缩,我们更要强化以下几点工作。一是要排除一些误区。我们在强调榜书实用性大有可为的同时,也切忌把榜书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对立起来。那种为艺而艺术的纯艺术,就会是孤芳自赏,失去生命力,只有把实用性作为艺术性的载体,榜书的艺术生命才能焕发出新的青春。而以艺术性作根基,讲究技巧,遵循法度,不粗制滥造的实用性,才会前景广阔,深受社会青睐。这二者不可偏废,应当是有机的统一。有机统一得越好,就越受欢迎。中国楹联学会孟繁锦会长在丈二横幅上,书就的“九万里风鹏正举”七个超大型超迈神逸的行草大字,不仅被多家报刊刊用,也被深圳一位民间企业家购买走,并镌刻在名木上镀刷金粉,让人耳目一新。我们机关食堂也仿制一块挂在饭厅墙壁上,真叫蓬荜生辉。应当说孟会长创作这幅榜书,真正做到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统一。
二是放下架子接地气。我们知道,榜书在远古就是为帝王歌功颂德而兴,到了当代则大不同了。诸如伟大领袖毛泽东,大文豪郭沫若,德艺双馨的赵朴初、启功等大师级人物,在高级艺术殿堂,重要的公众场合,有他们书写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大雄宝殿”、“中国书店”等牌匾,也有民间店铺,个人书斋留下他们雄壮而秀美的大字。今天我们在榜书方面卓有造诣的大家,和广大榜书爱好者,都要学习先辈们的榜样,以实际行动让榜书走向社会,走向民间,走向基层,让榜书这颗深受老百姓喜爱的艺术明珠,在更广阔的领域惠及民生。
三是赋予新内涵。为了使榜书的实用性更贴近实际,贴进群众大步向前,我们在书写内容上,也要一改以往单一的陈旧的老面孔,以笔墨当随时代的精神,与时俱进,写一些富有时代感的词语,以适应不同的需求。在这方面本人也身有感受。现在我每月平均要收到十几封求字信,大部分提出写斗方、横幅,且字数要少。针对工农兵学商的不同对象,可选择具有时代感的不同内容进行书写。诸如:中国梦、美丽中国,春满华夏,和谐社会,实干兴邦,慈善为大,家和万事兴等等词语。有的收到字后,还来信索要以上同等的词语。可见,实用性大门正大开,只要我们矢志不渝,上下求索,榜书艺术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