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元
榜书古称“署书”,又称“擘窠大字”,俗称大字。
作为古代的应用书体之一,由于榜书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以雄浑磅礴气势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早在秦统一文字以前,榜书就出现在了北齐《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琅邪》、《峄山》、《会稽》刻石和文献也均有记载。
一、 榜书的历史地位
榜书多题于宫阙、园林、山川、殿堂等,是我国书法园圃中的一朵奇葩。与其它书体相比,榜书那种直面现实生活、壮美河山、昭示名胜古迹;记载历史,传承文化的忠实、热烈、真诚;那种或斩钉截铁、气夺雄关,或笔墨圆润、浑厚雄健,或行云流水、大气磅礴的神韵和雄浑的气势;那直指天界,与宇宙无间,同天地合和的文化内涵;那无羁超凡,惊艳绝俗的笔调情致给人以启迪,以震撼。因此,善书榜书者历来为世人所重。
善榜书者之所以为世所重,是因为能书者无数,善榜书者无几。榜书作之与小字不同,其难有五:一曰执笔不同,二曰运管不同,三曰立身骤变,四曰照顾难周,五曰笔毫难精。有是五者,虽有能书之人,熟精各体书法,骤作榜书,多失故步,盖其势也。故善榜书者毕为世所重。
康有为有关榜书名家,也只推崇以下几位:“自萧何题署之后,梁鹄(东汉)、韦诞、卫觊(三国)盛以此称,唐时殷仲容‘资圣’、王知敬‘清禅’并知名一时” 。“北人工为署书,其知名者并著于时。题洛京宫殿门板,则有沈含馨、江式;北京台殿楼观宫门题署,则窦遵瑾;周天和时,露寝成,赵文深以题榜之功,除赵兴守,每须题榜,辄复追之,其重榜书至矣。故榜书当以六朝为法。”
榜书最能淋漓酣畅而又简洁的直抒胸襟,表达情怀。仅举一例:北宋大文豪苏轼17岁那年到连鳌山栖云寺就读。是年中秋之夜,苏轼邀请弟弟苏辙和学友家定国、家安国和家勤国兄弟同游连鳌山,他们指月吟诗,指山说画,指水谈文,各抒胸臆。不多时已是皓月当空,银辉尽染层林,群峰罩在雾霭之中,恍若仙境。苏轼不禁诗兴大发:“连鳌山下论诗文,但愿他日得连鳌。” 大家游兴未尽,为记下“连鳌”之志,便公推苏轼在山腰斜坡石壁上书写“连鳌山”三字。苏轼欣然从命,以扫帚为笔,定神敛气,大扫帚笔一挥,顷刻间“连鳌山”三字便凸现于山坡之上。栖云寺住持觉悟大师见到这古今罕见的巨书,赶紧请来石匠将大字雕刻出来留存至今。连鳌山石刻,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广济乡连鳌村。明代《蜀中名胜记》中记载:“连鳌山三字雄劲飞动,大如屋宇,为东坡青少年时手书。”(“连”字长3.15米,宽3.2米,“鳌”字长3.5米,宽3.2米,“山”字长3.2米,宽3米)。1999年,三苏博物馆拨款对字迹予以加深。如今,连鳌山石刻已成为海内外游客瞻仰研究东坡文化的胜迹。
当代能作榜书者不乏其人,但善榜书者无几。目前市面上有许多书法名家的墨迹悬挂于楼堂馆所,但绝大多数是放大字。公认的能一比一书写榜书的则屈指可数。
二、 榜书的现代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榜书从赞颂帝王功德,装饰皇家宫殿、苑囿,发展到题写官员富家宅邸、寺宇庙堂、关隘要塞、园林景观、名山大川,楼堂馆所、店面招牌,最后发展到寻常百姓家的厅堂卧室、山石小景。
榜书的现代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宣示目标的巨大的历史传承力。
榜书最感人的是“斩钉截铁、气夺雄关”的震撼力与穿透力。榜书也就自然地成为了“呐喊” 的最好工具和形式。
南宋岳飞的“还我河山”是时代的最强音。“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句话把援朝的目的意义说得明明白白。“小平你好”四个字道出了人民的心声。
历史上留下的榜书神迹其历史传承能力与考古价值不容置疑。例如我们看到“鹅池”自然想到绍兴兰亭;看到“还我河山”就会联想到岳飞及南宋那一段抗金史;看到“虎丘剑池”自然想到春秋战国、卧薪尝胆;看到“打倒列强”就会想到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史;看到“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就会想到八年抗战;看到“打土豪分田地”就会想到土地革命;看到“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就会想到解放战争;看到“发展是硬道理”就会想到改革开放。今天名家名人的榜书作品对于后人也具有同样的价值。
二是表现雅致的文化渗透力。如宁静致远、天道酬勤、学海无涯、闻鸡起舞、上善若水、和气致祥,计天下利、求万世名等等等等。一幅字挂在厅堂卧室,言的是志向,抒的是胸襟,感的是情怀,玩的是雅致。一幅字,俗雅立显。
三是丰富人们精神追求的文化感染力。榜书作为高雅艺术,过去基本上属于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专利,贫民百姓和寻常人家无能力涉猎,更难奢望收藏,也无暇欣赏。现在国家富强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提高了,进而增强了精神追求和文化享受。有这样一个故事:前年一位文化工作者在甘肃的一个乡镇组织笔会,适逢集市,观者如潮。一位农民拿着刚卖掉一担红薯换来的3百元钱,请书法家给他写幅字。听说这样的故事在西北地区很普遍,一般家庭都要整一两幅书法作品挂在家里,以显文气。我们到全国各地参加笔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索字者针对性很强,家里有学生的要“学海无涯”,年轻人要“天道酬勤”,家里人众的要“家和万事兴”, 从政为业者“计天下利求万世名 ”等作为座右铭。
三、 榜书书法的继承和发展在于入古
榜书书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普及和受人青睐。在大大小小的书法笔会上,榜书成为主要形式。我们早晚散步时稍作留意也不难发现,在城镇的公园里、广场上,在海边的沙滩上到处都可以看到练习榜书的身影。在这支庞大的人群中,不乏学识渊博的科学家、学者,他们不为名利所累,而是真正的“玩”书法,有的书写水平,还真的让所谓的“书法家”汗颜。这种书写形式,今天已发展成为一个产业,有特制的笔和工具。这就是早在10多年前人民日报报道的“大地书法”。还有一部分爱好者几个人组织起来成立一个什么会、院,定期或不定期的在一起切磋交流,在自娱自乐中提升书法技艺,为榜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榜书有四德:雄、劲、正、雅。
雄:榜书既要雄浑大气,又要求用笔精到。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曾说:“盖榜书至难,故能书者,致为世重。”要有具备万物、横绝太空、气夺雄关之感。
劲:中国书法有“颜筋柳骨”之说,书法离开筋骨就难以谈气韵。榜书作品既要点块氤氲,线条硬朗、笔势猷劲、章法灵动,又要将书卷之气蕴含其中。
雅:一般而言,书法作品大而雅难,但小非必雅。雅源于墨色的氤氲,线条的美感,体现作者的修养。我国自古有“字如其人”之说。榜书一要把小楷之雅,小行草之雅融于雄劲、大气之中。入规蹈矩,兼容百家,恢弘大气,在继承中创新和发展,展现出传统书法艺术特有的美感。这种不为潮流所动的坚守,正是当今榜书书法艺术发展所需要的精神。
正:这里说的正,主要讲两个方面。一是正大气象。“署书”、“擘窠大字”讲的就是正规、规矩。二是取法要正。学榜书要坚持“取法乎上”。前几年的流行书风将图画引入书法,把书法搞得花里胡哨,被称为“杂耍”、“地摊字”。榜书切记要屏弃这种现象。
入古取法是学好书法的不二法门。
一是要端正学书态度。不能以我为法,我写我字,自诩为修心养性。这种学书的结果终难脱自由体的窠臼。既学,虽不能成名,然则务求成型,能出示于人。
二是要坚持临贴。自由书写,事倍功半。康有为说,学榜书虽别有堂壁,亦要取古人大字精者临写之。榜书的基础是碑帖,碑帖的基础是“二王”。著名书法家张荣庆先生说:“不管你是学贴的还是学碑的,谁都绕不过‘二王’”。潜心入古,临“二王”一路法帖,以掌握书法艺术的精髓。实践证明,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学书捷径。
康有为对榜书的最高理想是 “梁碑《神道》,渊穆极矣,然各体不同。《简王》则高浑雍容,《靖王》则丰整酣逸,《忠武王》则茂密美致,新理异采,《吴平忠侯》匀整安静。《忠武王》酷肖《刁遵》,《吴平忠侯》甚类《苏慈》。若能展作榜书,固当独出冠时,然吾未见能之者也。”他的意思是说,如能按这些碑帖面目写成榜书,必当艺冠群雄。
临写古碑帖,是站在古贤肩上往上爬的捷径,何乐而不为?而习书非此莫属。
中国传统书法的结体、笔法、墨法、章法,如同美术中的三原色。只要掌握了三原色,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调制出千变万化的色彩来。学书法同理,只要掌握了经典的结体、笔法、墨法、章法,又“能于同处求不同”,就可以海纳百川,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写出千变万化的有自己风格的书法作品来。咬定青山不放松。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临过帖的人,一个没有真、行、草书基础的人能把榜书写出面目来。潜心入古,从“二王”法帖中掌握书法艺术的精髓,才是我们进入书法殿堂的不二法门。
三是要注重书法理论的学习研究。当我们手上有了一定的功夫后,一定要注意字内字外双修。比如书法有屋漏痕、折钗股、壁圻、锥画沙、印印泥、高山坠石、万岁枯藤、霸王脫靴、拨鐙等等。前人提出某种见解传授书法,文字不能详尽,就设置比如,假借形象予以告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琢磨,抠篪。在不断地学习、练习中理解消化提升。
学书,可以从无法中进,成功者必从法度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