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榜书兴盛的当今,人们迫切需要榜书的有关知识。创作者需要以理论做指导进行创作,观赏收藏者需要理论指导鉴赏。为适应这一需要,我摘录了关于榜书知识的100个问题,供朋友们参考。
1.什么是榜书?
榜书,古曰“署书”,又称“擘窠大字”。明代费灜《大书长语》曰:“秦废古文,书存八体,其曰署书者,以大字题署宫殿匾额也”。
2.中国古代榜书第一人是谁?
“汉高帝未央宫前殿成,命萧何题额……此署书之始也。”汉丞相萧何是第一位运用榜书艺术装饰帝王宫殿的书家,但不是第一位写榜书的书家。早在秦统一文字以前,榜书就出现了。据《泰山》、《琅邪》、《峄山》、《会稽》刻石和文献记载,第一位书写榜书的书家是秦丞相斯。
3.榜书是什么书体?
榜书是在中国书法形式中的一个分支,他不是某一书体,正(真)、草、隶、篆、行五体写成大字都叫榜书。
4.多大尺寸的字是榜书?
一般情况下,字径在30cm以上的字为榜书。
5.什么是碑?
碑,原来是指竖在地上的石头。起初碑是没有文字的,后来刻了文字,才是书法艺术中所称的“碑”、“碑刻”。
6.什么是帖?
帖的原义是指写在帛上的字,书法中的帖是指凡晋、唐、宋人用真、行、草书作字,表现在木刻、石刻的字,都称之为帖。
7.什么是碑派?
碑派是清代出现的新兴的尊碑书法艺术流派。
8.什么是帖派?
帖派是相对碑学的出现而提出的概念。它是指魏晋以后,以法帖为学习研究对象,以钟繇、王羲之为宗的书派。北宋刻帖之风兴起,对帖派盛行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9.什么是刻帖?
把历代书法名作摹刻在木板或石板上谓之刻帖。在古代,刻帖使历代书法名作得以广泛流传。
10.什么是读帖?
读帖就是看帖,就是要像读书分析文章的要领和义理那样,去认真揣摩、分析、领悟碑帖中的用笔方法、结构特征以及章法布局等,做到心中有数。
11.什么是临帖?
临帖是将字帖放在旁边,仿照帖中运笔技法,结构特征,转折、提按、顿挫、起收、藏露以及章法布局而练习书写。人们经常采用的(临贴方法)有对临、背临、意临。
12.什么是摹帖?
摹帖是以透明的薄纸覆于碑帖上,依据原字帖形迹书写。
13.什么是背临?
背临是学书的一种方法,在临摹精熟的基础上不看范本字帖,凭记忆默写,力求和原帖的风貌、神韵相似而逼真。
14.什么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指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15.什么是金文?
金文是指殷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16.金文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西周金文比较盛行,主要有《毛公鼎》《散氏盘》等。
17.什么是大篆?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的所有文字统称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钟鼎文)、籀文、古文等。
18.什么是小篆?
小篆是与大篆相对而言的。秦丞相李斯修订、整理的秦篆称为小篆。
19.秦代小篆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泰山刻石》《会稽刻石》等。据传多为李斯所书,书风严谨匀称、端庄秀美。
20.王羲之书法风格是什么?
王羲之被尊为“书圣”,对后世影响极大。用“内撅”笔法。
21.王羲之的行书传世作品有哪些?
行书:《兰亭序》《二谢帖》等。
22.王献之的行草传世作品有哪些?
行草:《中秋帖》《鸭头丸》等。
23.欧阳询楷书的风格特征是什么?
楷书作品,用笔凝练而含蓄,刚劲而清俊;结构内紧外松,左敛右放,方整而端庄,于平正中见险绝,古朴中寓润雅,是兼取南北书法精华的杰出典范。
24.欧阳询的楷书传世作品有哪些?
《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虞恭公碑》等。
25.颜真卿楷书作品的风格特征是什么?
用笔清俊遒美;结体方正匀稳,端庄谨密。
26.颜真卿行书作品的风格特征是什么?
其书风浪漫而沉雄,用笔多以中锋,圆润遒劲,有篆籀笔意,变二王的“折钗股’’之爽利为“屋漏痕”之毛涩。
27.柳公权书法楷书作品的风格特征是什么?
用笔坚挺瘦削,强调起、收笔与转折处的顿按,呈明显的隆起结节的华饰现象;结体中宫收紧,四方开张。
28.柳公权的楷书传世作品有哪些?
楷书:《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
29.什么叫“颜筋柳骨”? “颜筋柳骨”是对颜真卿和柳公权书法风格特征的一种评价,意思是颜真卿的书法肉丰骨少,以筋取胜,柳公权的书法骨多肉少,以骨取胜。
30.什么是北魏石刻?
北魏石刻是北魏碑版及北魏前后书风相近的魏碑石刻书法的总称,包括墓志、造像、碑碣及摩崖石刻等。也有人把北魏石刻称为“魏楷”。
31..赵孟羁榇来碜髌酚心男?
《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等。
32.元朝有哪些著名书家?
赵孟睢⒖道镝梳省⒀钗濉⒛哞兜取
33.《兰亭序》的作者是谁?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 (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 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 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34.什么是汉隶?其代表作品有哪些?
汉隶指汉代的隶书,尤以东汉的隶书最有特色。后世把东汉时期的隶书称为“汉隶”。
其代表作有 :《张迁碑》《乙瑛碑》《曹全碑》等。
35.什么是大草?
大草又称“狂草”,是草书的一种。唐朝张旭、怀素两位书家在晋代今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比今草更放纵的草书。
36.什么是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正楷、真书。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钟繇,最古老的楷书是钟繇写的《宣示表》《荐季直表》。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的楷书在钟繇楷书的基础上又有发展,显得更为美观。楷书可分为晋楷、魏楷和唐楷三种。 37.什么是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楷书快写加上部分草法就形成了行书的特点。早期行书大约在晚于楷书形成的东汉后期便萌生出来。相传是汉末刘德升所创。
38.书法的含义是什么?
简 单地说,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它包括笔法、结构、章法、墨法四个基本要素。具体地说,指书家以墨汁、毛笔为书写工具,汉字为书写对象,宣纸、绢 等适宜书写的材料为载体,运用正确的笔法、合理的结体、完美的章法、和谐的墨法来抒发性情,表现丰富内涵的一种中国传统艺术。
39.什么是悬腕? 书法术语。执笔法中的一种。手腕灵活与否对运笔至关重要,肘部不靠桌面,腕凭空悬起,称为“悬腕”。写字仅仅提腕还不能上下纵横自如地运笔。悬腕能使肩部松开,全身之力由于无所罣碍,才得集注毫端,点画方能劲健。
40.李斯是何许人也?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
41.萧何何许人也?
萧何(前257年-前193年),汉族,沛丰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 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 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汉十一年(前 196年)又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刘邦死后,他辅佐汉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去世,谥号“文终侯”。他是小篆书体创始人。
42.康有为何许人也?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男,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生、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汉族广府人,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丹灶苏村,人称康南海,光绪廿一年(1895年)进士。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但后来,他与袁世凯同流合污,充当帝制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时,就站到了历史的对立面,从政治巨人蜕变为现实的侏儒。
43.何为康体?
康体,指的是清末著名思想家康有为的独有的书法风格,学术界又称康体为“破体”。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别署西樵山人、天游化人,世称康南海。晚年居住并卒于青岛。
44.康有为的榜书理论集中在哪部著作中?
康有为的榜书理论集中在《广艺舟双楫·榜书第二十四》中,他的论述为榜示理论;审美特质;碑学性;难度。
45.《朱子大书法帖》中的朱子指的是谁?
指的是朱熹。他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世称朱子。是继孔子、孟子之后中国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人们把朱熹与孔子、孟子统称三大思想家 ,他也是一位榜书大 家。
46.朱熹榜书有哪几大特色?
有八大特色:特色一,规整平稳;特色二,险绝奇异;特色三,内敛外放;特色四,轻重相宜;特色五,省简有度;特色六,收放有节,特色七,浓淡相倚;特色八,浓墨显神。
47.在桌面上应怎样书写榜书?
上身微微向桌面躬,左手撑着桌面,右臂抬起,臂根离开身子,松肩、肘斜下、掌下垂。双脚左右分开与肩同宽,右脚在前,与在后的左脚相距约半个脚掌,膝可微 屈,但不超过脚尖。在力的分配上,左手与双脚形成稳定的三角形。根据书写需要,身体的重心要在双腿之间变换,左手撑着桌面的力量也要随着变化。
48. 在地面上应怎样书写榜书?
以大地为书桌,弯腰,两眼俯视铺在地面上的纸张,上身微微前躬时,头部不应超过前脚脚尖,左手自然弯曲,置于左前侧,双脚成弓步,左脚尖与右脚跟间的前后 距离约50厘米。根据书写需要,身体的重心要在双腿之间变换。前进时,先将全身的重心移放到不动的右腿上,左腿前移,脚跟先轻轻着地,然后脚掌踏实地面。 后退时,先将全身的重心移放到不动的左腿上,右腿后移,脚尖先轻轻着地,然后脚跟踏实地面。步伐、呼吸和书写三者要协调配合。移动碎步应快速轻捷,准确到 位,脚跟微微离开纸面,脚掌不要擦着纸面走。书写时,要穿软底鞋或纯棉袜。
49. 榜书的执笔法有哪些?
有单手执笔和双手执笔。
50..榜书创作如何使用单手执笔?
单 手执笔采用提斗和撮管法。要领是:指实、掌垂(自然下垂,与书写小楷掌竖执笔相反)、肘斜(向桌面倾斜)、抬臂(微微抬起比掌高即可)、腋离(臂根与身躯 相互离开,不要夹住)、松肩(将力量集中到肘、掌、指上)。五指分工为:犀、押、钩、格、抵。根据书写习惯,可高执笔或低执笔。
51.榜书创作如何使用双手执笔?
采用双手握笔法(书写两米左右擘窠大字)。要领是:右手在左手下,右手主握笔杆中上部,拳心向身内,与腹部距离约为10厘米,臂向下,左手辅握笔杆上部,拳心略向右侧,与左胸部相距约为15厘米,臂自然下垂,臂根适当离开上身。两拳之间握笔距离约为30至40厘米。这类巨笔的总长度,一般与书者身高相当为宜。
52.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着艺术的魅力。
53.什么是擘窠书?
即”榜书“,大字的别称。或云擘,巨擘;窠,穴,即大指中之窠穴;因写大字时,须把握大笔在大指中之窠,即虎口中,故大字名擘窠书。或云因古人写碑版或题额,为求匀整,先以横直界线划为方格,然后书写于方格中,故称擘窠书。
54. 要临写榜书,应选择什么做范本?
要临写榜书,应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字径大、字口清晰的名家法帖和刻石作为范本。下面列举部分供参考。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石颂》是兼有篆、楷、行、草意的隶书,《石颂》另具跌宕跳跃、朴率稚拙的特点。《石门颂》恣肆奔放、活脱潇洒、意趣盎然;魏碑 《张猛龙》峻劲雄肆,结构欹正相生,点画变化多端,融方圆为一炉,是北碑中的神品。《元倪墓志》精健秀逸、风华旖旎;颜真卿楷书雄强浑厚,端庄凝重,线条 弹性极强,是书写榜书的极好范本;米芾《虹县旧题》、《多景楼》、《梅花赋》、《苕溪诗》、《蜀素帖》等行书,用笔精妙,八面出锋,结字跌宕多姿。明末清 初王铎《触意之二首》、《忆过中条语》等法帖,。孙过庭《书谱》。吴镇《心经》、《头弁帖》等。
55.榜书的分类有哪些?
康有为对榜书作了两种分类:一是自字形大小来分,“榜书有尺外者,有数寸者”;一是自笔法角度来分,“榜书亦分方笔圆笔”
56.。对榜书的认识的标准是什么?
对榜书的认识的标准应该有两个:(1)字形的相对大小;(2)榜书的审美特质。
57.怎样学习书写榜书?
首 先,从学习范本取向上,“榜书当以六朝为法”。康有为认为六朝大字佳碑甚多。他说:“学榜书虽别有堂壁,要亦取古人大字精者临写之。六朝大字犹有数碑, 《太祖文皇帝石阙》、《泰山经石峪》、《淇园白驹谷》皆佳碑也;尚有尖山、冈山、铁山摩崖,率大书佛号赞语,大有尺余,凡数百字,皆浑穆简静;余多参隶 笔,亦复高绝。”它如《太基仙坛》及《观海岛诗》之高气秀韵、《般若碑》之雄浑简静、梁碑《神道》之渊穆、《云峰山刻石》之体气高逸、《瘗鹤铭》之如瑶岛 散仙等等皆可引为法式。在此基础上才可学习唐、宋之篆、隶、楷诸体之榜书。
其次,从学习次序上,应先习“数寸者”后习“尺外者”,即自小及大。待至“数寸者”“笔力能拓,起收使转,笔笔完具”达到精熟后,则“可以拓为大字矣”。
复次,从微观技术上,作榜书、尤其是“尺外者”,执笔方式亦与小字不同。康有为举了韩方明的两种执笔法。其一是“摄笔以五指垂下,捻笔作书”,其优点在于伸臂代管,易于运用;其二是“捻卷握管于掌中”,其优点或在利于写尺以上大字。
第四,从创作工具、材质上,康有为认为“笔毫当选极长至二寸外软美如意者,方能适用”、“纸必当用泾县”。若字过数尺,则“非笔所能书,持碎布以代毫,伸臂肘以代管,奋身厉气,濡墨淋漓而已。”
第五,从超大字的创作方式上,康有为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 认为在书写寻丈大字,“身手所不能为”的情况下,“不如聚米临碑,出以双钩之易而美观也”。所谓聚米临碑,据杨代欣的解释,即“用米粒依碑以纸上放成字 形,随意调节移动,待与碑字相象后,用毛笔依边线勾下,再填上墨”,实即放大双钩。我们认为,尽管放大双钩较之书写艺术创作活动的意蕴大为减弱,但康有为 认为此法“出以双钩之意而美观也”,故其“聚米临碑”之法在这个意义上仍不失为是一种审美观照。
![关于榜书的100个问题 关于榜书的100个问题](http://s5.sinaimg.cn/mw690/002Wweq7gy6ZHeTy2Esb4&690)
58 康有为榜书理论之核心特色是什么?
康有为对榜书的源流、难点、分类、审美特质、学习方法及难度方面皆有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并非散杂无序,而是贯穿着强烈的碑学理论构建意识在内的。故而,我们认为康有为榜书理论的内部特色或曰核心特色在于它的“碑学性”。
59.为什么说康有为榜书理论的核心特色在于它的“碑学性”?
首先,康有为暗含着认为,榜书的发展是和汉魏六朝碑刻书法的发展相同步的,所以他将元、明以来,精榜书者非常之少的原因归结为“碑学不兴”。相反,元、明 以前,自萧何为“署书”之后的那些著名书家之所以为世所重,其原因在于他们浸淫碑学之中,皆有书写榜书的能力。他说:“知萧何题署之后,梁鹄、韦诞、卫觊 盛以此称,唐时殷仲容'资圣’、王知敬'清禅’,并知名一时。盖榜书至难,故能书者致为世重也。”又说:“北人工为署书,其知名者并著于时。题洛京宫殿门 板,则有沈含馨、江式;北京台殿楼观宫门题署,则窦遵瑾;周天和时,露寝成,赵文深以题榜之功除赵兴守,每须题榜,辄复追之,其重榜书至矣。”这在艺术形 式与社会文化相联系的角度表明了榜书与碑学无法剥离、与生俱来的“亲缘关系”。这是康有为在书法史考察、论证中彰显的其榜书理论的“碑学性”特色。
其次,康有为榜书理论的重心是榜书的学习方法,在这里,康有为又表现出了他的碑学价值取向。他认为六朝碑刻作方圆兼备、大到径尺小至数寸皆有可为法者,故学习榜书主要应该“以六朝为法”。同时,他对宋、元、明帖派书家进行了批判,认为作榜书实在不是他们能够担当的。
复次,康有为认为以方笔作榜书代表着一定的艺术难度,搞不好便生板滞之弊,不可收拾。因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非深通北碑不可。
康有为榜书理论从研究榜书的产生、发展背景、书法艺术与社会文化相联结以及学习方法与艺术风格取向和微观技术等层面,体现出了其榜书理论“碑学性”的核心特色。
![关于榜书的100个问题 关于榜书的100个问题](http://s5.sinaimg.cn/mw690/002Wweq7gy6ZHeTy2Esb4&690)
60. 康有为榜书理论之启导价值是什么?它包括哪几方面?
康 有为讲榜书“作之与小字不同,自古为难”;“然自以《经石峪》为第一,……较之《观海诗》尤难也”;“方笔写榜书最难”;“盖榜书至难”;“惟榜书极难” 等等,屡叹其难。而其本人在书法实践上也是近代非常有成就的榜书大家,他有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经验,何以还屡叹榜书之难呢?这透露出他对榜书怎样的体认? 我们认为,正因康有为有着理论与实践双重的经验,是真正的深于榜书者,才知榜书难在何处,难度如何。也正因为如此,才对我们当下的榜书艺术实践有着重要的 启导价值。
据我们对康有为榜书理论的综合考察,康有为对榜书之难的体认应该包括内、外两个方面。
(一)榜书的内在难度。康有为强调标示出榜书的审美特质是“须笔墨雍容,以安静简穆为上,雄深雅健次之”,这已明确揭橥了榜书之难的内在性。笔墨不难,笔墨中显现雍容(既高贵又宽博)极难;安静不难,安静中体现简穆(既简朴又庄严)极难;雅健不难,雅健中映现雄深(既强大又深沉)极难。以形迹求不难,而以气象神韵求则至难。故而榜书的内在难度实在于它的深度,在于其需要创作者的学养修为深厚程度,在于它所体现的崇高而深邃的美。所以榜书“自古为难”。
(二)榜书的外在难度。
榜书的外在难度在于榜书意识与榜书专门素养。
其难在技术上要充分注意到与小字的区别。
其难在审美上要充分注意到自身不同于小字的特质。
其难在路径上要以榜书自身规律的把握为准进行专门研习与积累。
![关于榜书的100个问题 关于榜书的100个问题](http://s2.sinaimg.cn/mw690/002Wweq7gy72gN4idhv01&690) |